贺应虽然有着丢失西城府的罪责在身,可毕竟有着右营叛乱的缘故,不能全部怪罪在他的身上。
而且贺应逃回永宁府之后,在之后的作战中,立功不小,不说完全弥补之前的罪责,但是却让上面的人看到了他的能力,不会再被随意抛弃了。
到底有了污点,在左武卫重整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晋升军职,依旧是一名裨将,执掌左营。
反倒是孙立,在这一次作战中倒是因祸得福,因为能力出众,贺应放权,连连立下了多次功劳,成功晋升牙将,统率重整后的右营。
还有庞万春,在金林府与蜀军主力交战,靠着一手精妙的箭术,杀敌无数,更有多名蜀军校尉、牙将,因战功晋升为牙将,执掌前营右部。
仅仅是这三员将领,就掌控了左武卫三分之一的兵马,若是叶白后续再继续支持一番,掌控左武卫更多兵权也不是不可能的。
甚至于左武卫大将军出点什么事情,以贺应目前的军职以及地位,顺势晋升为左武卫大将军,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了,这种事情也就想想而已,贺应出身寒门,在左武卫从军多年,不是没有根基,却都来自于中下层而已,缺乏上层的后台、靠山。
左武卫大将军一职关系重大,朝堂上的文臣也好,武将也罢,不可能将如此重要的职务交给贺应这样一个寒门子弟,估计朝中的将门家族要把狗脑子打出来。
寒门子弟要想晋升高位,要么是得到皇帝的看重,成为皇帝的忠实下属,要么就是投靠某个世家、将门,如此才有可能,至少贺应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有了右武卫的支援,永宁府的战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至少没有那么糜烂了,根据锦衣卫获得的情报,士气如虹的右武卫如今正在猛攻左武卫叛军和蜀军的防线,想要一举击破,反攻金林府。
右武卫乃是一支不逊色于左武卫的主力卫军,又是同样驻扎在西北边境之地的边军,战力自然不俗,还是一支生力军,连战连捷也是完全合理的。
可南下的蜀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同样是蜀国的主力卫军,战力不差,还占据着兵力的优势,若非是大战半年之久,人困马乏,右武卫还真的未必能够占到什么便宜。
目前,两军已经僵持在了永宁府一线,谁也奈何不了谁,不过原本围攻金林府府城的10多万蜀军主力,在先后两次抽调援军东进,抵挡右武卫的攻势之后,兵力已经下降到仅剩7万余人。
7万兵马,虽然依旧在府城驻军的3倍之多,但压力已经大大减小了,更是有璇玑卫乃至左武卫派出的传令兵将永宁府的战事传达给了城内守军,使得城内守军士气大涨,对于守住府城的信心大增,蜀军多日猛攻,却也没有能够攻破府城。
秦、蜀两国大军在金林府、永宁府几乎都陷入到了僵持状态,谁也没有办法快速破局,就看谁缺乏韧劲,最先支持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