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革命的队伍的人都要,
大家齐声唱到这首歌的时候,作为主婚人的郝教授,可能是因为太开心,也可能是因为现场气氛太好,竟然难得的当着众人的面,手舞足蹈了起来。
背完后,就是大联欢了,大家一起唱红歌跳忠字舞。
真要办起来,现在上桌的菜式肯定要比以前丰富不少。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他们的眼睛里有光,光里有对新人的祝福,有对美好的生活期盼,有对现在生活的感激。
一首接一首的红歌和红戏,像表演节目似的,一首接着一首在食堂响起。
粗粮馍馍和窝头,个顶个的大,就指这个给客人们顶饱。
上桌的菜跟现在比起来,则寒酸很多,多是素菜为主。
穷人家里没肉,就拿鸡蛋充数,好歹也算是个荤腥。
就算有肉,也是切成细得不能再细的肉丝儿,放在锅里烩,主要还是让大家闻个肉香。
毕竟斤儿八两的肉,分到了几桌,再分到每个人头上,一人夹上一筷子,也就没了。
这时候的吃完,那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吃完。
盘子每个都是光光净净的,菜汤都不留。
打包剩菜的作法,在这时是大家都想,但又无法成行的事。
六十年代宴客会丰富些。
当然大多穷人还是秉持着前面的习惯,只是富裕起来的人家,多了不少选择。
主食类开始出现二合面或白面的馒头,有些人家实在想炫,又会再添一些花样,比如花卷子,油饼子这类会另加作料的食物。
菜式依然不多,但是菜量却增加了不少。
在肉食依旧不足的此时,烩菜照就是解决这种情况的首选方案。
只不过,配菜这会儿却放的足足的,起码得保证这有肉味的烩菜,每人能吃上一碗。
肉的形状也尽量用片或者块,如果实在不够,用丝也能理解。
但是自家这场婚宴的规格到了客人嘴里,跟别家比起来,终究是落了下成。
来到七十年代,虽然有些地区还是处在穷困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