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姑娘,借了多少?利息是多少?”
红杏答道:“向宋家借了十二石粮,借一年,需还十八石。”
吴有奎当即说道:“姑娘,你这就不占理了吧,宋家给你们家的利息已经很低了,这才借二还三呢,要我说宋家这都是做好事了,你们自己还不上,总不能赖宋家要收你们的债吧。”
借十二,一年后,还十八。
这算低吗?
要看怎么对比。
大夏朝廷在借贷方面有明文规定,每年利息不得超过十成。
也就是借一,一年后,还二。
但每逢灾年。
民间那些不合法的高利借贷还要超出许多。
普遍是借了一,一年之后,便要还三。
与这世道借一还二,甚至要还三的利息比起来,借二还三的宋家可不就是在做好事了吗?
红杏哽咽道:“是、是……我也知道宋家给的利息低,当时借的时候还千感万谢,但是……但是这借的粮,是要折算成市价,我爹娘他们没想到第二年的粮价就降了,原本的十八石粮食远远不够,才还不上的……”
折算市价,这也是粮食借贷中的常规操作了。
不足以为奇。
单拎出来,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吕盼继续询问:“那么你家借粮的那年,是鹤离郡的荒年?还是说次年丰收,所以粮价有这么大的起伏?”
红杏再度摇了摇头:“没,不是鹤离郡大荒,就是我家那附近一带的风雨不顺,导致地里受灾,次年也没怎么丰收吧,就是正常的收成,但不知道粮价怎么就跌了许多,还不上了……”
宋良温很清楚在没有大灾或是丰收的年份,这粮价为什么会出现大幅度的涨跌。
说白了。
这折算成市价看似公道。
但是鹤离郡的粮食是什么价,可是他们宋家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