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唐诗人白居易在诗《三月三日》里诗言: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据说,此诗中的三月三,是中国的传统上巳节,是修禊祓除、洗濯除秽、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节日。
当然,最早的上巳节和三月三并不是一天,它主要是三月里的第一个巳日,用以沐浴祭祀祓禊。
到了中国魏晋时期,由于当时崇尚道教,而道教传说中的三月三日为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会在此日举办“蟠桃大会”,于是,上巳节就和三月三结合在了一起,并成为了后来的“三月三上巳节”。
又相传:古时三月三,因是中国上古时期黄帝的诞辰,故又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开始改为三月三,而后经历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同时,三月三也是古人的情人节。试想:一对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踏青出游,互赠信物,岂不浪漫?
【宋】陈允平《春词》: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
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
【唐】杜甫《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宋】贺铸《忆江南》: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
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
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明】汤显祖《上巳燕至》:
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
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
【宋】赵善扛《破阵子》:
柳絮飞时绿暗,荼蘼开后春酣。
花外青帘迷酒思,陌上晴光收翠岚。
佳辰三月三。
【明】王微《忆江南》
寒沙日午雾犹含,萧瑟风光三月三。
扑地柳花新燕子,不由人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
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是呀,诚如诗词中所言说的那样,春风还真是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面对着“三月风景之曼妙,三月时光之诗意”,人们又哪能不想把春风留存记忆里,然后去好生珍惜这一季的相遇呢?
当语秋在监狱里坐下来感念春风一路,想到“三月三”的时候,她自然便因一个人、一件事而让她顷刻间便有了写信的冲动和充满了生活的诗意:
阳春三月三,愿我遇见想见的人,愿我达成想做的事,带着温暖与希冀,感受最明媚的春光!
而在语秋现在的世界里,所谓人所谓事,不都主要是她的老公向北和她们两人的女儿?
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下面这两封向北口中的《三月三日来信》:
女儿:
见信好!
亲爱的女儿,春天来了,你要注意季节性过敏,多喝温开水。同时,记得吃早餐,若身体不适要早吃药。
知道女儿你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可以,往昔也有跟妈妈分享读书心得的情况,现下妈妈和你分享以前高中学生的“三怕周树人”现象,算是我们娘俩之间的又一次交流。
那个现象呀,说的是上个世纪末,中国大陆的高中学生存有三怕,即怕:奥数、英文和周树人。
说“怕”,无非是言难学。具体的就是:奥数深奥莫测,极难找规律;英文难记易忘,稍不复习便会前功尽弃;而怕周树人,则是因其作品复杂、语言内涵丰富,常因很难读懂而常常令人望而生畏。
周树人,即鲁迅。
有人说,鲁迅是新文学之父。也有人说,鲁迅是自由民主的斗士。无论说先生是什么人,先生都绝对不会想到百年之后的高中学生,竟会如此惧怕他。
犹记得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那可真的是有些彻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