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傲气的很,一听到让自己更改名字,便要拂袖而去,早被贾诩拦住,附耳说道:“文优在左将军麾下若立大功,何愁日后不能恢复本来姓名?”
贾诩的话如一场及时雨,浇灭了李儒心中的大火,略一冷静,施礼说道:“还请左将军赐名。”
自穿越以来,刘驹虽然算不上手不释卷,但真心静下来恶补了许多经史,与这个时代的大儒也能在语言上打些机锋,看到李儒低眉顺眼,于是说道:“商代有古国曰栗,后周灭商,其国子孙皆以栗为姓。商为子姓,栗源于子,也不算辱没了文优。儒,上承圣学之教,而胸怀天下者也。学识渊博者称儒,不知名渊字博文,可合文优心意?”
栗渊栗博文?硬生生改换姓名谁能乐意?虽然上位者赐姓自周朝时就有,但多是王者对臣下所为,如今刘驹只不过一个左将军,天子还在长安待着呢。李儒心里想着贾诩的话语,压抑着内心的不快,深深一礼说道:“多谢左将军。”
将贾诩等人让到座位上,闲聊了几句,贾诩说到了正题:请求泰山早日出兵,救民于水火。
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往往一些意外就会打乱计划好的节奏,如今已经到了农历七月,骄阳似火,实在不是出兵的时机。但看到胡车儿在有刘忠的帮助下,还饿得瘦脱了形,想一想普通百姓,如何在饥饿中煎熬?
“张济出屯弘农,”贾诩看到刘驹意动,“潼关在其掌控中。诩虽不才,出潼关时已说动了张济归降泰山。为关中千万父老计,”贾诩说着站起身跪在刘驹面前,“还请左将军早日发兵,则天下幸甚,万民幸甚。”
刘驹急忙站起身扶起贾诩,“关中百姓整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驹若是无动于衷,岂不枉为汉室后人?只是关中万民嗷嗷待哺,还需携带大批的粮草,走潼关道缓不济急。泰山水军多有大船,不知风陵渡口以下河水能否承载?”
潼关距离风陵渡不远,河水的水文情形贾诩岂能不知?当下回道:“并州境内曾降过几次大雨,河水的水位可行得楼船。”
黄河上可行大船,对于出征的将士来说,免受了长途跋涉之苦,体力得以保留,再则逆流而上,如果弄些伪装,也可以做到出其不意,只是人马都已调派开来,再次集结需要时间。刘驹担心贾诩生出不满,将现实情况详细解说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