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爷心中思量,他太了解刘县令的性格了,必定会采纳这个计策,他已经被同窗升迁的脚步急红眼了,正所谓病急乱投医,哪还管这么多?
“为救助因天灾而流离失所之百姓,本县号召大家慷慨解囊,正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天文登城门闹市口贴出了这么一则告示。
“听说今年旱灾洪灾不少,各地逃荒的灾民不少,县太爷居然想着赈济灾民,难得的好心啊。”一个老汉听了告示宣读的内容后,不由的感慨。
“老张头,你那是傻,捐钱捐粮食,你有吗?大家都穷的叮当响,还怎么救别人,自求多福吧!”边上一汉子马上一顿白眼。
“大家快看,县太爷来了。”古时候的老百姓见到官员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一县之长更是难得,所以都很激动,一股脑儿涌了过来。
“诸位父老,本官是知县刘百业,近日忽闻我大明不少地方闹灾,本官是夜不能寐,虽然本县也不富裕。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略尽绵薄之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本官在这里表个态,带头捐助纹银100两,从即日起本官每天只吃一顿粗食,节省下来的粮食统统用于赈灾。希望诸位父老慷慨解囊,没钱没粮就出把子力气,到城外帮助搭些茅舍,供难民栖身,本官谢谢诸位了。”
在刘县令带头捐资下,全县其他吃俸禄的官员小吏们虽然嘴里都是异口同声响应,实际上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就不好说了,毕竟那个年代可没有现在的思想觉悟。
但县太爷都捐了,你不捐,呵呵,那你就等着……
全县的官吏一起努力下,捐资非常迅速,县中的大户人家也纷纷有所表示,仅仅数天时间,共筹得黄金50两,白银3千两,粮食300石(明朝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还有不少御寒的衣物,物资堆得县衙库房也算满当,文登毕竟县小人稀。
“大人,非常顺利啊,物资已经齐备,现在就要去赈灾了。”李师爷其实也没想到赈灾物资居然这么筹集的这么顺利。
“此皆皇威浩荡。”刘县令一想到第一步已经成了,心情不由大好,“不过钱粮够用吗?就怕来的灾民太多,最后弄巧成拙。”
“大人放心,学生跟周边县疏通了关系,一旦本县超过了赈灾能力,远处就开始设卡,确保万无一失,”李师爷心里暗自佩服,果然皆不出赵信所料,“大人那里,务必要弄准赈灾高潮时,州府的大人们能顺利抵达,万勿有所差池。”
“这点放心,本官已经打点好一切,就等这里赈灾进程了,好了,灾民们嗷嗷待哺,我等当尽心办差,以报皇恩。”
“大人真是爱民如子,学生佩服。”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李师爷奉承几句,就赶紧出去协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