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就是有点挑战心理承受能力。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和刘启父子心有灵犀的对视一眼,里面没有难受、愤怒、不解等等情绪,都极其冷静的看向对方,确认父子心中所想一致,都没将邓通放在眼中后就将目光重新移回了神迹。

——

汉朝初年。

刘邦挑挑眉,似笑非笑:“这个叫刘启的小子,性格和手段倒真比他这个父亲要狠得多。”

但这样的新帝显然是极为适合当时大汉的情况的。

刘启的这种既抒发自己心里的不喜,又合情合理的惩治了下属,同时更是给了那些功臣集团一个大大的下马威。

虽然没有继承刘恒那般表面温柔,暗中慢慢蚕食的方式,但显然,对功臣集团表面态度上的强硬,也是皇帝对功臣集团下下手的预兆。

为往后汉武帝对功臣集团乃至匈奴的大力压制的勇猛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对于刘启的事情显然并不在意,不可否认,刘启在性格方面确实与刘恒不同,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按他自己的想法来,能不委屈自己就不委屈自己。

但这有什么问题?身为一个皇帝,身为这江山的共主,怎么可能委屈得了自己?

至于后世人对他的批判,一则是他削藩引起了动乱,二则是废后立太子的事情,再有就是诛杀大臣了。

但天地良心,纵观历史,哪个皇帝不是如此?

面对国家的大患,政治的危机,所谓的兄弟之情、同姓宗族的血缘关系难道能比得上这天下百姓吗?

难道要拘泥于小小的私情吗?

废除皇后,改立太子确实不好,但皇后可以是天子的私事,自然有天子说了算。

太子却是不能这么简简单单的揭过去,不可一概而论,这可是国之根本。

但新任太子可是日后的孝武帝,他显然足够出色,并且为大汉对于功臣集团和匈奴的态度的转变完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因此,那些不同意的大臣便是大汉前进的阻碍,诛杀掉他们自然是极为合情合理的。

在江山面前,凡阻止大汉走向巅峰的一切,包括皇帝自己,都死有余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