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觉得那天的饭是他有生以来最难吃,他又不得不吃的一顿饭。
没想到那红酒的后劲真大,回到酒店后,闫安就呼呼大睡。
晚上八点多,有人敲门。酒醒了的闫安开门看到是刘兴平。
“你把明天咱们去的厂家捋一下,到时候让他们来接咱们,完了我再带你去看看我的几个朋友的设备。”
第二天早上,第一辆接他们去看设备的是一辆黑颜色的本田雅阁,当闫安和刘兴平坐上车以后,才发现王总的车里面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感到很是温馨。
到了王老板的工厂以后,王老板的厂里的要卖的设备正在生产,虽然机型和陈老板的机型几乎是一模一样,但是他注意到,在生产的过程中,设备好像很不稳定,断断续续的在生产。闫安从心底对这台设备直接Pass。
又是一顿招待,王老板安排的还可以,至少还让闫安和刘兴平吃到了一碗面,虽然没有吃出家乡的味,但是几天来终于吃了一碗面,还算口福不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老板把他俩人送到酒店后,一辆马自达小轿车,又来到了酒店,接走了闫安和刘兴平。
就这样,闫安和刘兴平,在这两天的时间里,看了四五家机行的设备,有的是正在生产的设备,有的是正在翻新的设备,有的是专门为他们而开启测试的设备。
对闫安来说,或许第一眼感官非常重要,从这几家的设备比较来看,闫安还是钟情于陈总家的那台设备。
闫安把这几天考察的情况汇报给了罗志华,罗志华又询问了刘兴平的相关情况,最后三个人达成共识,就购买陈老板的设备。
来到东榄镇的第五天,闫安和刘兴平来到了陈总的印刷厂。
在这里,闫安总算开了眼界,在内地的方印印刷厂的规模,根本和陈总的印刷厂没法对比。
一进车间,十几台设备都在紧张的忙碌着,根本没有人理会李总带来的这两位客人。
在这个忙碌的车间,闫安似乎感觉到一种催人往前跑的冲动。
机器的轰鸣声,有条不紊的生产,让闫安觉得,在这里,才知道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这句话并不是一句口号。
“这全部都是德国进口的,设备,你看那台,是1965年的,比我的年龄还大,你看它还在正常生产。还有这台,也是60年代的,你看他现在仍在这里发挥养作用。所以说德国的设备,做的有多好,人家用了几十年,在我们国内,还当宝贝一样使用,不服人家的技术不行啊。陈总这里的所有设备,全都是二手的德国货,震撼吗?”
刘兴平向闫安介绍道:“你看这些设备生产起来多顺利,几乎没有停顿,这都是陈总从香港搞过来的设备,这是高宝,这是海德堡,四色的,对开的…”
闫安听得云里雾里的,听着刘兴平的介绍,闫安觉得自己好像正在听天书,一头雾水,惟一让他明白的是,看起来刘兴平对这家印刷厂是非常熟悉的。
中午又是饭局,只不过陈总没有参加,刘兴平只谈了有意向购买设备的想法,想让明天再试一下设备。
参观完陈总印刷厂的第二天,李总拉着闫安和刘兴平又是七拐八拐的来到的那个卷闸门前。
今天在这里是按正式生产的程序,对该设备再次进行测试,也就是决定是买还是不买。
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调试和观测试,闫安和刘兴平都感到设备运行非常平稳,做出来的活质量相当的漂亮。闫安便把试车的情况又汇报给了罗志华,三个人一致同意就买陈总这台设备。
接下来就是谈价格的问题了。
中午的饭局完全是围绕着价格是刘兴平和李总两个人在讨价还价,闫安只是随时和罗志华保持联系,通报这边的情况。
刘兴平最终给出了心中的价位,李总很难为情的说:“你要说这个价格的话,我做不了主,我们只有等陈总从澳门回来了再议价位。”
回到酒店,闫安站在窗户前,望着外面,突然,他被一排门面房吸引住了,那全都是纯蓝色的卷闸门,似乎和李总拉他去看设备的地方是一模一样的。
不可能吧,酒店到李总带他们看设备的地方将近30分钟的路程,怎么可能会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