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齐苍海和曹振,这个时候,在娄山关已是战战兢兢,外人不清楚海龙屯的惨败原因。
但他俩是当事人,等冷静下来,细细分析其中原因,再结合马洞锡、张侠等人的行径。
他俩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断,海龙屯的失陷,其实背后都是王焱在推动。
然而他俩没有证据。
贵州军内外,都是王焱一手提拔的军官。
对王焱忠诚度极高,就算二人想要弹劾王焱,在朝中也很难得到支持。
皇帝大限将至,太子代理国政。
有太子在王焱背后撑腰,谁敢触霉头。
光烈二十三年,五月。
王焱对外宣称病情好转,同时向朝堂申请,将经略安抚司迁移至桐梓。
桐梓毗邻播州,若是对大理动兵,非常适合作为前沿指挥所。
太子现在的压力与日俱增,四面战线皆无喜讯,面对五国的步步紧逼,大周已是强弩之末。
他期盼王焱能早日击破大理,稳定贵州。
只要贵州安定,既能腾出手,向南抗击安南,向西可助糜业对抗吐蕃。
西南这盘棋就算活了。
只要西南无恙,大周就能专心致志的对付沿海倭贼。
因此,柴轩没有多做考虑,同意了王焱迁移经略安抚司至桐梓。
等王焱将经略安抚司搬至桐梓,大理和罗氏、宋氏的战争正值白热化。
罗氏和宋氏得知王焱病情好转,立刻派人来见王焱。
希望王焱能从背后,痛击大理。
与此同时,思州田氏也派人来见王焱。
眼下的思州,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徐寿的红巾军,自打进入思州,便势如破竹。
思州田氏的军队压根不是对手,每次都能被红巾军先一步掌握行踪,继而击破。
短短数月间,思州已有一半地盘,落入红巾军之手。
有了思州这块肥沃的土壤,明教迅速壮大,开始广募信徒,宣传明王救世的思想。
明教的洗脑非常成功,数百年间,一直被土司压榨、剥削的土民,陆续有人觉醒,誓要推翻土司的统治,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一个人人可得其地的国家。
六月。
徐寿攻占铜仁、石阡二府,麾下兵力约有三万,田伯俊举兵五万反击,试图夺回石阡、铜仁二府。
结果遭到留守在镇远的堂弟田茂恭背刺,断了田伯俊的粮草。
致使田伯俊的五万大军无粮可食,军心大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