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崇祯帝还鼓励国内的商人要拓宽视野,积极拓展更多元的贸易市场,不能仅仅局限于与那些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他责令相关部门组织专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寻找那些不受西方势力操控的新兴市场,比如一些遥远的东方岛国、非洲大陆上的新兴贸易据点等。引导商人们将大明的商品运往这些新兴市场,与当地的商人开展贸易合作,开辟新的贸易渠道,从而分散贸易风险,避免因过度依赖西方国家市场而陷入被动的局面,确保海外贸易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针对新兴产业资金周转困难这一难题,崇祯帝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推动建立官方的产业扶持基金。他亲自过问基金的筹备事宜,从朝廷的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专款作为基金的启动资金,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其中,鼓励那些富有的商人、钱庄老板等将手中的闲置资金投入到产业扶持基金中来。
这一产业扶持基金旨在为那些有发展潜力但暂时资金紧张的工坊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它们解决燃眉之急,度过眼前的难关。在审核贷款申请时,会有专业的评估团队对工坊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信用记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确保资金能够发放到真正需要且有能力偿还的工坊手中。通过这种方式,让众多面临停工风险的工坊得以重新恢复生产,维持产业的正常运转,保障新兴产业能够继续为国家的财政收入贡献力量,成为稳定可靠的财源之一。
军事领域,在崇祯帝此前苦心协调,解决了原材料供应紧张以及士兵技能培训不足等关键问题之后,新装备的列装工作终于得以逐渐展开,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仿佛看到了大明军事力量即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军队的战斗力也将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然而,就如同前行的道路上总会出现新的绊脚石一般,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给这一原本顺利的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同地区的军队对新装备的适应程度参差不齐,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北方军队长期以来习惯了在开阔无垠的平原地带作战,那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作战方式多以大规模的骑兵冲锋、步兵方阵推进为主。而对于那些新近研发出来、适合山地、水网地区作战的多功能器械,他们运用起来就显得颇为生疏,往往不知道如何根据复杂的地形条件灵活调整战术,发挥这些器械的最大效能。
例如,在山地作战时,面对那崎岖陡峭的山路、高低错落的山峦,一些需要灵活搬运、巧妙设置才能发挥威力的投石车、弩炮等器械,北方士兵们操作起来就有些手忙脚乱,难以准确命中目标;在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作战时,那些适合浅水区域航行作战的小型战船,以及可以在河岸快速搭建、用于防御或攻击的器械,北方士兵们也很难熟练掌握其使用技巧,无法像在平原上那般自如地应对战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南方军队则恰恰相反,他们平日里多在山水相间、河道纵横的南方地区作战,对于山地、水网地带的作战环境了如指掌,对那些适合此类地形作战的装备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可一旦到了开阔的平原地区,面对那些专为平原作战研发的新装备,如大型的战车、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炮等,他们在操作熟练度、战术配合等方面就显得不够熟练,难以充分发挥这些装备的优势,在战斗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作战效果。
而且,新装备的维护保养也是一个极为棘手的大问题。这些新型的作战兵器和多功能军事器械,由于构造复杂精密,融合了众多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对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极高。可当时军中这类专业人才却极为匮乏,寥寥无几的维修人员面对众多的装备,常常是应接不暇。一旦装备出现故障,很难及时进行修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和制造出来的先进装备闲置一旁,无法投入战斗,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效能,让原本能够凭借新装备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的局面大打折扣。
崇祯帝知晓这些情况后,立刻做出了妥善的安排,试图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装备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升全军的战斗力。
他下令组织跨地区的军事交流活动,打破以往各地区军队之间相对独立的训练和作战模式,促进不同地域的军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具体而言,就是让北方军队和南方军队相互派遣人员,开展大规模、长时间的学习交流活动。
北方军队会挑选出一批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士兵和基层军官,前往南方地区的军队营地,深入学习在山地、水网地区作战时,如何灵活运用各类多功能器械的技巧。他们会跟随南方的战友一同参与实战演练,在实际的作战模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搬运、安装和操作这些器械,如何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隐蔽、攻击和防御,同时,也会学习南方军队在这种复杂地形下的战术配合和指挥调度方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回北方军队,传授给更多的战友。
南方军队同样也会选派优秀的人员北上,到北方军队的营地中,学习平原作战新装备的操作使用和战术配合。他们会在那广袤的平原上,了解大型战车在冲锋时如何保持队形、发挥最大冲击力,火炮在不同距离和目标情况下如何调整射击角度、装填弹药以达到最佳射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