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长平之战与战国局势变化

赵括到任后,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主动出击秦军。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佯装败退,将赵军主力引诱到秦军的包围圈中。然后,秦军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将赵军包围在长平地区。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均未能成功。在被围困了四十六天后,赵括亲自率军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赵军群龙无首,四十万赵军向秦军投降。白起认为赵军降卒众多,恐其哗变,于是下令将四十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只放回了二百四十名年幼的赵军士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

三、长平之战对战国局势的影响

(一)军事格局的重大改变

1. 赵国军事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

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四十万精锐部队,这几乎是赵国的全部主力。赵国的军事人才也在这场战争中大量凋零,如赵括战死,廉颇被罢黜等。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在军事上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从一个能与秦国争霸的军事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其军事防御体系也被严重破坏,国内防御空虚,边境地区不断受到秦国及其他邻国的侵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秦国军事优势进一步巩固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虽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通过这场战役,秦国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进一步彰显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战国诸雄中确立了绝对的军事优势。此后,秦国在军事上更加肆无忌惮地向东方各国发动进攻,其他国家面对秦国的军事压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战国的军事平衡被彻底打破,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障碍大大减少。

(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

1. 赵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长平之战的惨败使赵国国内政治陷入混乱。赵王因决策失误导致战争失败,受到国内臣民的指责,其威望受到极大损害。赵国朝廷内部也出现了相互推诿责任、争权夺利的现象,政治凝聚力大幅下降。赵国在外交上也陷入孤立,原本与赵国结盟的国家,看到赵国的衰败,纷纷重新审视与赵国的关系,有的甚至转而与秦国交好。

2. 秦国政治影响力急剧扩张

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其政治影响力迅速扩展到整个战国。各国对秦国的恐惧进一步加深,许多小国开始主动向秦国示好,寻求秦国的庇护或与秦国建立附属关系。秦国在山东六国中的政治话语权大大增强,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政治手段分化瓦解各国的联盟,为其后续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