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村因村后凤山而得名,村前有条不知名的小河,蜿蜒曲折,流经数村。
二十年前,凤鸣村还是片荒地,后因躲避战乱的流民逃荒至此,见此地山明水秀,遂依水而居。
大乾建国后,村落才逐渐形成。启宣二年,官府派员勘察,定名凤鸣村,并载于册。
凤山东面靠山脚处有座木屋,乃原主父亲生前所建。常在农闲时前往山中狩猎的邓大河,有时未免来回折返,宿在木屋也是常有之事。
昔日,大哥携她们三姐弟上山挖野菜时,经常在木屋歇脚。
此刻,小萝卜头的清脆之声打断邓玥瑶思绪。“二姐,我先去木屋将这些东西藏好。”言罢,他又颠了颠背上的背篓。
“也好,我跟你一起去。”
姐弟三人一路避村绕行到了凤山,循着昔日足迹来到木屋前。
所幸,去年冬天,大哥担心木屋难以承受大雪重压,且毕竟是父亲生前一手所建,不忍见其倾颓荒废,便赶在下雪前带着她们三姐弟将木屋修缮。
屋顶换上新的棕叶和稻草,一根开裂的木梁也被重新换过。
木屋门口右侧有个晒衣架。左边有简易草棚,里面有灶台,火塘处还有用石头垒来的凳子。
邓玥瑶轻车熟路地走到木棚拐角处,在一块石头下找到了钥匙。
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对面那张用石头垫起一脚的矮桌。三块木板拼接而成的桌面,两边高中间低,其缝隙宽到足以掉落一根筷子。
桌上有一木盆,内放一条帕子。
桌子两边分别有张矮凳,一张用石头垒起两端作脚,上面铺着一张木板。另一张还是大哥去年垒的石凳。
桌子左侧有个简易碗柜,内分两层。上层放有几个大小各异的豁口碗、两个汤匙,其中一个断了一节手柄、一个小半瓶酱油、几根长短不一的筷子。
靠边拐角处的手提油盐罐里面没有油,唯有厚厚的油脚渣,盐罐里仅有薄薄的一层粗盐。
碗柜下层放置着笊篱、菜板,一把带卷口的刀、锅铲以及两口釜,大釜完好无损,小釜边缘处缺了一块。
碗柜旁边有口小水缸,里面盛着大半缸水。水缸边的两个桶里盛有半桶水和一块葫芦瓢,上面漂浮着些许碎草屑之类的灰尘。
进门右边有张一米多宽的床,垫在下面的稻草也是去年新换的,补丁摞补丁的床单,看不出颜色的被子,一个装着父亲换洗衣裳的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