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祖逖与桓温

第一次北伐(354 年):永和十年(354 年)二月,桓温亲自率领四万兵马从江陵出发,由水路自襄阳入均口,然后从淅川直趋武关,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经子午道出兵。桓温进抵霸上,距前秦都城长安已不远,当地百姓夹道欢迎。但由于苻健割掉麦苗,转移人口物资,桓温的军粮接济不上,俘获三千人口便撤兵而返,秦军随后趁势追击,桓温军队大败,伤亡惨重。

第二次北伐(356 年):永和十二年(356 年),姚襄占领许昌,进攻洛阳,桓温再次从江陵出兵北伐。同年八月,桓温兵至洛阳城南伊水,大破姚襄部队,收复洛阳。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又迁三千多户归降百姓至江汉之间。但后来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

第三次北伐(369 年):太和四年(369 年),桓温又上书率领部队北伐。此次进军前期较为顺利,但在后期因军粮问题陷入困境。先前派袁珍攻伐谯梁,打开石门通水运,但袁真未能成功打开石门,导致军粮竭尽。桓温烧掉舟船从陆路步行退兵,在襄邑与慕容垂率领的前燕军队交战,桓温军队大败,死伤三万人,收复的淮北之地又全部丧失。

庚戌土断:兴宁二年(364 年),桓温实施庚戌土断。这是一种整顿户籍、加强国家对人口控制的政策,将西部北部士民侨居在东南的,都以所在土着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此举增加了东晋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兵源,对东晋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 政治影响:

掌控朝政:桓温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逐渐掌控了东晋的朝政。他在朝中地位显赫,都督中外诸军事,权力极大。在殷浩北伐失败后,桓温奏请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自此中央地方的大权归于桓温手中。

废帝立威:咸安元年(371 年),桓温废黜司马奕(海西公、晋废帝),改立司马昱(简文帝),以大司马坐镇姑孰,专擅朝政。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了朝廷内外的震动,也使得东晋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

4. 历史评价:

桓温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平蜀和三次北伐,立下了较大战功,巩固了东晋的政权;实施庚戌土断,对东晋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积极贡献。

但另一方面,他有意废立君王,心怀异志,被《晋书》视为逆臣。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莫衷一是,翦伯赞认为他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