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北魏

总的来说,北魏在南北朝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统一北方、汉化改革、文化发展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是北魏开国皇帝,云中盛乐人,鲜卑族人。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早年经历:

出生于代国,爷爷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父亲是献明帝拓跋寔。建国三十四年(371年)七月七日生于参合陂北。六岁时,前秦苻坚发兵征伐代国,代国灭亡,苻坚原本想将拓跋珪带到长安,经燕凤劝说才作罢。此后,拓跋珪寄居于独孤部,依附于刘库仁等人。

2. 艰难复国:

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之手,前秦国内动乱。386年春正月初六,15岁的拓跋珪在牛川即位,称代王,同年四月改称为魏王。他在复国过程中历经了诸多挑战,如内部的叛乱和外部的威胁,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稳定了局势。

3. 开疆拓土:

拓跋珪在位期间,不断对外征战,征服了库莫奚、高车、窟咄等许多部落,使北魏的领土不断扩大。其中,登国十年(395年)的参合陂之战是他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胜利,此役中他大败后燕慕容宝的军队,俘虏了大量的燕军将士和物资,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 政治举措:

对内推行了许多汉化措施,如“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等政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有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5. 晚年状况:

执政晚期,拓跋珪沉湎酒色,刚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天赐六年(409年)冬十月,发生了清河王拓跋绍政变,拓跋珪被杀死,享年三十九岁。永兴二年(410年)九月,上谥号为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又称烈祖)。

总的来说,拓跋珪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建立了北魏政权,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北魏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他晚年的行为也为北魏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拓跋焘(公元408年—452年),代郡平城人,鲜卑族,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公元423年—452年在位),亦称佛厘、佛狸伐。他是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母为杜氏。其生平经历如下:

1. 早年经历出色:

拓跋焘出生时体貌特异,祖父道武帝拓跋珪认为将来能达成兴国大业的必定是这孩子。

小主,

泰常七年(公元422年),14岁的拓跋焘被封泰平王,授予相国和大将军职务,同年五月监管国事,十一月亲自率领六军出镇塞上。明元帝生病时,他被任命为总管朝中事务,处理事务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