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乌台诗案

在“乌台诗案”发生后,已退休在家的张方平不顾自身安危,为苏轼辩护,率先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营救他。苏轼视张方平为亲人、挚友、恩师,在得知张方平去世后,为他服孝三个月,并撰写了《张文定公墓志铭》。

4. 文学成就:他编着了四十卷的《乐全集》。

总的来说,张方平是北宋时期一位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政治才能、品德以及对苏轼的帮助都为后人所称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湖州谢上表》是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调任湖州知州时,向宋神宗上的谢表。

原文如下: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

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这份谢表本是例行公事的公文,但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句被新党抓住把柄。“新进”一词被解读为苏轼对王安石变法后当政的新党的讽刺,他们认为苏轼是在表达自己不愿与新党合作,并且暗讽新党“生事”。

这一谢表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御史们以此为契机,开始搜集苏轼诗文中的其他所谓“讥讽朝廷”的证据,对他进行弹劾审讯,最终酿成了一场文字狱,苏轼也因此遭受牢狱之灾,后被贬至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