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司马八达

司马朗(171 年—217 年),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司马八达”之一,京兆尹司马防之子,司马懿之兄。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早年经历:

机智应对质疑:司马氏是汉末河内世族,家教严格。司马朗九岁时,就因客人直呼其父的字而指出客人的不当之处。光和五年(182 年)十二岁时,通过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当时监考官怀疑他匿报年龄,他则回应自己家族中人世代身材高大,且自己没有谎报年龄求仕途早成的想法,监试官最终认可了他。

脱董返乡经历:初平元年(190 年)董卓进入洛阳,司马防要长子司马朗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想要逃亡,军队抓住他去见董卓,司马朗向董卓解释了自己想回乡的原因,董卓表示认可。兴平元年(195 年),兖州刺史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对峙,当年发生饥荒,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代替父亲教导诸弟。

2. 投效曹操:

为官多有政绩:司马朗二十二岁时,被司空曹操征辟为司空掾属,后出为成皋县令,但因病去职,后来又复职为堂阳县长。他治理政务宽惠,不行鞭杖之刑,民众也不触犯刑律。县里征调百姓服役造船时,迁走的百姓因担心他人手不足,私下回来相助。

提出重要政策:建安十三年(208 年)后被曹操征辟为丞相主簿,提出地方郡国应召集常备士兵,既可抵抗外族侵略,亦可威吓乱臣,此政策对曹魏影响深远。

3. 出任刺史:后来司马朗迁任为兖州刺史,实施了许多受百姓称赞的政策,并且在军旅之时以身作则,带动节俭风气。

4. 人物逝世: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东吴,到达居巢时,士兵之间发生严重的流行病,他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士兵们医治药物,自己却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时年四十七岁。

总的来说,司马朗是一位有远见、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为地方治理和国家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还有关于他的几个小故事:

1. 童子郎之辩:

司马朗自幼聪明伶俐,博学多识。汉灵帝光和五年,他十二岁时被推荐参加经学考试,对答如流,被选为童子郎。然而,监试官见他身材高大强壮,怀疑他谎报年龄,便质问他。司马朗从容回答:“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来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虽然年轻幼弱,却没有急功近利向上层攀援的习气,更不会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的人生志向。”监试官听后,经过核对确定了他的年龄,认为司马朗品行才能异于常人,最终录取了他。

2. 劝诫李邵:

初平元年,董卓进入洛阳,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想搬迁至温县。司马朗认为野王和温县唇亡齿寒,李邵背负郡国人民的期望却先行逃避,会造成沿山各县民心动摇及骚乱,但李邵不听。果然,温县遭到了劫掠,证明了司马朗的先见之明。

3. 智脱董卓:

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在洛阳为官,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时,司马防本应一同西迁,但他让长子司马朗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想要逃亡,军队便抓住他去见董卓。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司马朗回答说:“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乱中辅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这的确是虚心深虑,即将成为复兴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着大,而兵灾战乱却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连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乐业,因此要抛弃住家田产,四处流亡躲窜。虽然已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杀戮处罚,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想回故乡的原因。希望明公有所借鉴,稍加反省深思,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对他表示满意,司马朗得以安全返乡。

4. 治理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