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之子叫李宗,是魏将,封于段干。李宗李宗李注,李注之子李宫,李宫玄孙李假,在汉文汉文帝官,李假之子李解是胶西王卬的太傅,后在齐地安家。

世上学老子的人排斥儒学,学儒学的人排斥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此吧?李耳主张无为而治、自然感化、清静自正。

庄子是蒙人,名周,曾做蒙地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他学问渊博,根本源于老子之言。着书十多万字,多为寓言,作《渔父》《盗跖》《胠箧》等诋毁孔子之徒,彰显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等都是虚构无事实之语,但他善于着书立说,剖析事理,批判儒墨,当时饱学之士也难辩驳。其言论汪洋恣肆,王公大人不能用他。楚威王闻其贤,派使者携厚礼聘他为相,庄周笑对使者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但你不见郊祭的牺牛吗?养几年后披上绣衣送进太庙,那时想做小猪也不可得。你快回去,别污我,我愿在泥水中游戏自乐,不为国君束缚,终身不仕,以遂我志。”

申不害是京人,曾是郑国贱臣,以学术求韩昭侯任用为相。他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对诸侯,十五年间,韩国政治安定,兵力强盛,无人敢侵。申子之学源于黄老,主刑名之学,着有《申子》二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韩非是韩国公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根本源于黄老。他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着书。与李斯同师荀卿,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韩非见韩国削弱,多次上书劝谏韩王,韩王韩王。他痛心治国不重法制,不用权势驾驭臣下,不任贤使能,反重用浮泛无用之人,认为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国家用人不当,正直之人被奸臣排挤,考察历史得失,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多万字着作。

然而韩非深知游说之难,《说难》论述详尽,他最终却死于秦国,未能免祸。

《说难》说:游说之难,不是我有智慧难以表达,不是我口才差难以阐明意图,也不是我不敢直言难以尽述,而是难在了解游说对象的心思,使说辞与之契合。

游说对象追求名声,用厚利游说,会被视为节操低下,遭卑视疏远;追求厚利,用名声游说,会被认为不切实际,不被接纳;实际求利却装求名,用名声游说,表面接纳实则疏远,用厚利游说,暗中采纳却表面抛弃,这些不可不知。

事情因保密而成,因泄密而败,不一定是游说者故意泄密,而是谈及对方隐匿之事,就会危及自身。贵人有过错,游说者直言议论,会有危险。恩泽未厚就尽言,游说成功会被忘恩,失败则遭怀疑。贵人计成欲独占功劳,游说者知晓就危险;贵人表面行事另有目的,游说者知情参与也危险;勉强贵人做不愿做之事,制止其必做之事,同样危险。所以说,与贵人论大臣,会被认为离间;论小人,会被认为弄权;论其爱者,会被认为攀附;论其憎者,会被认为试探。言辞简略,会被认为不明智而被屈才;言辞冗长,会被搁置。依事陈述,会被说怯懦;思考宽泛,会被说傲慢。这些游说之难,不可不知。

游说关键在于了解对象所敬,掩饰其丑。对方自知计略,别指出其失误;对方自认为果断,别激怒他;对方炫耀力量,别用难事为难他。谋划与对方相同之事,赞誉与对方品行相同之人,对有同样过失者,要掩饰其过。等忠诚不被抵触,言辞不被排斥,再施展辩才智慧,获亲近信任,尽情表意。历时久,恩泽厚,计谋不受疑,争论不被罪,才能明利害成大功,指是非正其身,如此游说才成功。

伊尹为厨师,百里奚为奴隶,都借此求仕。他们是圣人,尚需如此自污,可见非贤能之士所能免。

宋国有富人,墙因雨坏,其子说不修墙会有盗贼,邻人之父也这么说,夜里果然被盗,富人知其子聪明却怀疑邻人之父。郑武公欲伐胡,先把女儿嫁给胡君,问群臣可伐谁,关其思说可伐胡,郑武公杀了他,说胡是兄弟之国,胡君因此不备郑,郑人袭胡成功。这两人判断正确,却一被杀一被疑,可见不是明白事理难,而是处理事理难。

从前弥子瑕受卫君宠爱,依卫法,私驾君车要砍脚,弥子瑕母病,他夜驾君车,卫君赞其孝;后来弥子瑕色衰失宠,卫君说他曾私驾君车、送剩桃,其行为未变,却前后待遇不同,因卫君爱憎变了。所以受君主宠爱,言行得当受亲近;遭厌恶,无罪也被疏远,进谏游说者不可不察君主爱憎后再游说。

龙可驯养骑乘,但喉下有逆鳞,触碰会杀人,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者不触逆鳞,才近乎成功。

有人把韩非书传到秦国,秦王见《孤愤》《五蠹》说:“唉,我能与此人交往,死而无憾。李斯说这是韩非所着,秦王攻韩,韩王派韩非使秦,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