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鞅、薛仁贵、卫青三人的合力之下,幽州诸郡日渐趋于稳定,基本已经看不到任何反秦势力的存在了,而且守军数量也暴增到了十五万五千。
这十五万五千大军,除开五万五千必定坐镇各郡,稳定地方,无法调动之外,另外十万完全可以支援前线。
满清绝对想不到,秦军在这么快稳定幽州五郡,并且把所有战俘整编完毕。
所以,一旦这些降军出现在战场上的话,完全可以打满清一个措手不及,而秦军也将彻底占据兵力优势。
薛仁贵不愿意一直留在后方,商鞅则不愿意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留在幽州,所以两人联名借上书汇报之机向秦昊请战,希望可以将后方的十万生力军调往前线。
商鞅和薛仁贵各有各的说法:
薛仁贵则是站在军事角度,说自秦清开战之后,秦军虽胜仗不断,可都只是些小胜罢了,并未从根本上打击到清军,清军依旧占据兵力优势,而后方的十万大军抵达的话,秦军将彻底占据兵力优势。
商鞅则是站在政治角度,言十余万降军虽已归心,可若是一直放在后方的话,反而会让降军认为不受信任,长久下去人心思变,反而会不利于幽州的安稳,不过调往前线,又二十余万主力震慑,降军自然会熄灭不该有的小心思。
对清反击战马上就要开始,秦昊本就有意调薛仁贵上前线,而收到薛仁贵和商鞅的奏章好,顿时明白后方的幽州已经彻底稳定,而大量降军一直留在后方也确实不好,于是决定将薛仁贵和十万大军调往了前线,参与最后的决战。
由于清军还不知道降军已整编完毕的消息,所以秦昊并没有将这十万整编军直接拉入右北平战场,而是让薛仁贵和卫青以整训的名义,将十万整编军转移到渔阳郡右北平交界,等待前线的命令随时杀入前线战场。
现在薛仁贵已经到了前线,说明十万整编军也已就位。
自秦清开战以来,双方虽经过多次交战,但并未爆发大规模战役,所以秦军之伤亡了万余大军,而清军则折损了两万大军。
至此,秦清之间的兵力对比也变为:秦军二十五万,清军三十万。
而随着十万整编军的到来,此消彼长之下,秦清之间的形势彻底逆转,从清军占据兵力优势,变成了秦军占据兵力优势,并且还是绝对的兵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