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十一月,依《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开放通商,宁波、福州、厦门次第开之。惟广州民众恨怨深深,火烧知府府邸,合词请于大府,毋许英夷入城。
两广总督耆英不能禁遏,而英人又屡请履约。两广总督耆英既不敢纳又不敢拒,遂告英人:“粤民鸷悍,请徐图之。”
新任港督德庇时无意再起冲突,遂与耆英签订协议,推迟入城。广州民众益奋,日以扰阻英人为喜。德庇时怒,再占虎门炮台。
耆英慌,承诺两载之后,广州城开。诺承之前,耆英以年老体衰开缺,新继粤督徐广缙、粤抚叶铭琛皆恶英人,煽风点火,唆使民众遏英。民心一时浩荡,间或十万之众集而拒英。
道光帝密谕徐广缙:抚驱外洋,总以信义相待。彼国既重提进城之说,该督若再三阻止,反失含容之度。自宜酌量日期,暂令入城一游,不得习以为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广缙飞章入奏:婉阻之,未必遽起边衅;轻许之,必致立起兵端。且阻其入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许其入城而有事,则人心瓦解,必致内外之交讧。害重利轻,犹且不可,且明知有害无利,讵敢轻于一试乎?
继任港督文翰思忖再三,终觉清人民心肆虐,羊城难入,即入亦险,遂弃而通商。
英人此举,震动清廷朝野,道光帝喜谕:洋务之兴,将十年矣,沿海扰累,靡饷劳师,近虽略臻安谧,而驭之之法,刚柔未得其平,流弊因而愈出。朕恐濒海居民或遭蹂躏,一切隐忍待之。昨英酋复申入城之请,徐广缙等悉心措理,动合机宜。入城议寝,依旧通商。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徐臣广缙、叶臣名琛身怀过人之智,实乃贤能柱石之臣。
英外交大臣巴麦斯顿怒斥:清国之官吏,切勿再犯已犯之错误。迄今为止,英国正甫之忍耐并非软弱,自由之贸易,须由和平以撑持,方可欣欣而向荣。英国正甫深知,如果情势需要,英国军队可以把整个广州城毁灭。两国间将来无论发生任何对清国不利之事件,其过失都将由清国正甫承担。
然此皆非事,广东花县,一姓洪名仁坤之人高烧酣睡,得黄粱一梦,按《圣经》索骥,繁华南国随之纷繁芜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