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解大才子论削藩

朱允炆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清楚记得,历史上朱棣正是采用某种策略成功解决了塞王问题。

这不仅是一个历史的事实,更是他此刻面临的现实挑战。

如何平衡各方势力,稳定朝局,这是他作为皇帝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解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他的建议:

“臣听闻,谷王、辽王、肃王等曾多次上书,请求改换封地,但都被太祖皇帝拒绝。

如今陛下已执掌大权,或许可以顺水推舟,对他们施以恩泽,选择适宜的地方作为他们的新封国。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愿望,也能为其他塞王树立一个榜样。”

朱允炆轻轻点头,对解缙的提议表示认可。

他明白,对于那些塞王来说,虽然他们掌握着一定的兵权,但那些兵力本质上还是朝廷的军队。

只不过由于长期驻守在外,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逐渐减弱。

然而,如果他们愿意内迁,失去兵权,那么他们的威胁自然也会大大降低。

然而,朱允炆也清楚,并非所有的塞王都能通过简单的改换封地来解决问题。

那些兵多将广的藩王,如宁王、秦王、晋王,以及能征善战的燕王,都是朝廷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

他们的存在,对朝廷的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解缙似乎看出了朱允炆的担忧,他继续道:

“陛下,臣以为九大塞王中,以兵强兵多而论,秦、晋、燕、宁四王最为突出。

然而,秦、晋二王已经去世,袭爵者不过是孩童,自然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宁王虽然手握重兵,但他地处塞外,若朝廷断其供应,他必然难以长久维持。

因此,解决燕王的问题,便是解决诸藩之虑的关键。

臣听闻陛下已召燕王入京,若能强留燕王于京师,再派大将接手燕藩,那么燕王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朱允炆听罢,眉头微皱。

他虽然赞赏解缙的忠诚和才智,但对于他的这种过于简单的解决方案却并不完全认同。

他明白,削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盘需要精心布局的棋局。

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沉思道:“解缙啊,你的想法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简单化了。

宁王虽然地处塞外,但他的骑兵精锐,且归化的朵颜三卫并非易于对付。

若朝廷封锁不及,他完全有能力突袭大同。

一旦拿下大同,他便可与北平府形成呼应之势,长江以北将尽入其手。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燕王身上,而需要全面考虑削藩的策略。”

解缙闻言,脸上露出些许尴尬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