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在泰宁军各州县纷纷上演,很多时候都是青州兵还没到就有当地的民众捧着县太爷的脑袋来献城了。
这就是黄巢在河南道境内搞了这么多年经济一体化的威力。
这么说吧,朝廷和世家大族想在泰宁军搞反攻倒算,几乎是侵犯了所有人的利益,甚至包括基层官吏。
对于一个经济上高度依赖淄青镇的藩镇来说,淄青镇的兴衰就关乎着泰宁军的兴衰。
在泰宁军老百姓的眼里给他们免赋税的黄巢才是正统,那些世家大族才是反贼,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用手中的刀叉进行了投票。
投票结果是,杜牧兵不血刃占领泰宁军。
兖海观察使李文悦被他的牙兵杀死。
兰陵萧氏和琅琊王氏见机不妙逃往武宁军,后来投奔淮南节度使,定居扬州。
剩余族人和造反的世家大族被当地百姓抢掠一空,风评不好的杀了个干净,风评还算不错的被杜牧收编押往淄州。
这一幕让淄青镇周边的藩镇毛骨悚然,原本跃跃欲试的动作瞬间停止,纷纷偃旗息鼓,收兵本镇,生怕杜牧一个不开心就溜达到他们的境内。
其实这是朝廷和世家大族搞不清状况,没弄清形势,他们以为泰宁军作为朝廷的直属藩镇,老百姓都是朝廷的顺民,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敲骨吸髓的盘剥早已把最后一点民心消耗殆尽。
原本如果没有黄巢,那么这些顺民还有可能逆来顺受,但是有了黄巢,让这些顺民有了做人的机会,那么就很难让他们再去做鬼了。
其实不光是劳苦大众,就是泰宁军内部的基层官吏和中小地主也不愿意反了黄巢。
原因很简单,他们在河南道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过得不要太滋润。
基层官吏们受惠于“私盐官营”模式,每年拿到的分红是朝廷发的那点俸禄的好几倍。甚至还有些搭了淄州发展的顺风车,从淄州倒腾点新奇玩意儿当二道贩子,赚了个盆满钵满。
泰宁军的中小地主则成为了淄青镇的农产品供应商和商品分销商,他们干的主要买卖就是从乡下收农产品卖往淄青镇,然后再把淄青镇的工业制成品卖往乡下,甚至卖往相邻的徐州、宿州、楚州等地。
同时,他们也是黄巢免农税的受益者,因为交农税的主要就是穷苦农民和中小地主。
而且因为穷苦农民实在没有什么油水,所以被压榨最狠的还是中小地主。
小主,
至于世家大族则通过隐田、诡记、瞒报、修改田籍黄册等手段逃避赋税,转移缴纳。
因为世家大族控制着地方官府,所以这些手段他们才能轻松自如地应用,就像开头那首诗里提到的“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就是他们最长采取的一种转移赋税的方法。
但是中小地主由于没有掌握政权,或者说话语权不够,则处于这种利益链的第二层,也就是说来百姓交不齐的税,他们作为“代缴人”得补齐。
什么是“代缴人”?这与中国古代皇权不下乡有关系,比如朱元璋创立的“粮长”制度,实际上早就实行了上千年了。
什么是粮长?就是代替朝廷在基层收赋税的族长、村长、里长、中小地主,这些人既是赋税的收税人,同时也是赋税的纳税人。
如果老百姓都富裕,那么这些粮长自然就是肥差,可以从中间吃拿卡要,发点小财。
但是唐朝官府敲骨吸髓式的盘剥把底层百姓弄的都把儿女卖做菜人了,哪还有油水让这些粮长压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