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早在隋朝的时候火药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
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
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
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
可见至少在隋朝火药就已经被炼丹师给发明了出来,只不过那时候的火药主要作用是燃烧和发烟,根本不具备爆炸能力。
到了唐朝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着名的炼丹家孙思邈,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
硫磺伏火法的原理是将铜硫矿(CuFeS2)加热至高温,使其分解成铜、铁和硫的混合物。
这个混合物经过反应生成硫酸,而硫酸则可以被用于制造化肥、炸药等物品。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成本较低,但缺点则是产量不高,且硫磺伏火法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也就是说实际上孙思邈就已经具备了工业制备硫酸的能力。
可惜的是受制于时代限制,硫磺伏火法始终未能得到推广和应用,而成为了一项道家炼丹的不传之秘。
黄巢的金龙观里就有不少孙药王的土地掌握了这一技法,但是却始终未能获得朝廷的重视。
等到朝廷开始重视火药的制作,才发现能够精细制备火药原料的人才都已经被黄巢拉走了。
现在在军器监研究火器的匠人都是一些不懂“炼丹术”的铁匠、木匠,根本就没几个懂化学知识的。
他们制造出来的火药质量自然不尽人意。
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唐朝对化学品的提纯能力非常差,即使军器监拿到了最合理的火药配方,也无法制造出最大威力的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