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中考前夕。
小明的母亲日日莺歌燕舞,只是把他每日关在屋里,从不问他学到了什么。
小明的父亲老是怀疑他在屋里偷看小说,强行让他把门敞开。
在这个本应该紧张的转折时刻,小明的父亲却以亲情交流大于一切的借口,频繁地在家中举办各种家庭聚会。每当有客人来访,小明的父亲就强行让小明放下手中的课本和笔,被迫中断学习去陪伴客人。
夜晚来临,当喧嚣的聚会终于结束,客人们纷纷离去之后,整个家才恢复了短暂的宁静。但即便如此,小明仍然难以安心学习。因为耳边还回荡着之前聚会时的嘈杂声,以及父母争吵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明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压力,艰难地继续复习备考。
小主,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下,小明怎么会取得很好的成绩。最终,中考的结果出来了,小明名落孙山。
这本应是一个需要家人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的时刻,但等待他的却是来自父母双方无休止的指责和抱怨。
他们似乎忘记了曾经自己对待小明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只是一味地将责任全部推到小明身上。
小明在知道自己名落孙山后,后悔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乞求父亲让自己复读一年明年再考。
可是他的眼泪换不来父母的仁慈,父母斩断了他的希望,小明的母亲此时已经后悔,后悔曾经对小明的漠不关心,她希望小明的父亲能够给小明一个希望同意小明去复读,可是小明的父亲却说:“以他这个分数就算复读两年也毫无用处。”
在如此这般的成长环境之中,小明那原本天真无邪、活泼开朗的心性逐渐被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内向且略显孤僻的性格特征。他宛如一只受伤的小兽,默默地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舔舐着伤口。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明学会了以沉默来应对外界的喧嚣和纷扰,用隐忍去承受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然而,在他那颗看似平静如水的心底,却深深地埋藏着对于婚姻的极度不信任以及无尽的恐惧。这就如同一片阴霾,始终笼罩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则在于其父母之间那种令人窒息的相处模式。他们的争吵、冷战乃至相互间的指责与否定,仿佛一面清晰无比的镜子,无情地映照出小明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情感道路——充满了崎岖坎坷与艰难险阻。
每当目睹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小明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将来的婚姻生活,心中便涌起一股深深的寒意。他害怕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步父母的后尘,让婚姻变成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充斥着指责与否认之声。
于是,这份源自童年时期的阴影就这样紧紧地跟随着小明,伴随着他走过漫长的人生旅程。它犹如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时刻刺痛着小明的心灵,成为他内心深处那个永远都难以向外人倾诉的痛楚。
……
二、
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有一户人家,他们的房子非常的简陋,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墙皮斑驳,透露出岁月的沧桑。
然而,在这贫瘠的物质环境中,却孕育着一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份力量源自于一对深爱彼此的夫妇,以及他们懂事的两个儿子。
这个家里的父母,尽管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他们相信,命运虽不公,但人心可暖。夫妻间相濡以沫,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家中总是洋溢着温馨与和谐。
对于两个儿子,他们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希望,从不因家境贫寒而有所嫌弃,反而总是给予孩子们最好的疼爱和肯定——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是无论物质多么匮乏都无法剥夺的宝贵财富。
兄弟俩从小就知道家里的不易,但他们从来也不抱怨,反而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刻,珍惜着每一寸光阴。在他们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当放学回到家时家门紧锁,父母还没有下班,但是他们并没有向其他孩子那样嬉戏玩耍,而是默默地掏出作业本,或是爬在门口的石阶上写字,或是捧着课本坐在门槛上背书。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稚嫩的脸上,映照出专注而坚定的眼神。每当父母下班归来,迎接他们的总是已经完成的作业和两个孩子纯真的笑容。
即便如此,兄弟俩并未满足于此,他们还会在父母的陪伴下,继续复习旧知,预习新课,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他们的家穷的买不起象棋和扑克,但是这难不倒他们,兄弟俩自制玩具,比如象棋。
每当他们想玩时,就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棋盘,用纸片写上棋子上的字,就这样,一副自制的象棋成了他们最宝贵的玩具。
每当夕阳西下,两兄弟便坐在门槛上,沉浸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享受着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