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愈发激烈,学者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结合实际,有的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关于人性之善恶,吾以为孟子之性善论更为合理。”一位学者说道。
“非也,荀子之性恶论亦有其依据。”另一位学者反驳道。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乃后天环境所塑造。”又有学者提出新的观点。
“那道德之标准又当如何确立?是遵循传统之礼教,还是根据时代之变化而有所创新?”
“传统礼教不可全盘抛弃,但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之发展。”
“吾之观点,学术研究当以实用为导向,解决现实之问题。”
“然纯粹之学术探索亦不可或缺,为未来之发展奠定基础。”
就在这时,一位一直坐在角落里默默倾听的学者站了起来,他名叫赵谦。赵谦平时寡言少语,但学问深厚。他缓缓说道:“诸位,我有一事想说。我本出生于贫寒之家,父母为了供我读书,日夜辛劳,积劳成疾。他们最大的心愿便是我能通过学问改变命运,为家族带来荣耀。”说到此处,赵谦的声音有些哽咽。
众人都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他的讲述。
赵谦接着说:“然而,就在我即将赴京赶考之时,父亲却病重离世。母亲为了不让我分心,隐瞒了病情,直到我归来,才得知这一切。我痛心疾首,恨自己未能在他们身边尽孝。但我也深知,他们对我的期望,便是我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赵谦的眼中闪烁着泪花,继续说道:“所以,今日在此,我愿与诸位共同努力,为了这伟大的使命,为了那些如我父母般辛勤付出的百姓,探寻真理,奉献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