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郎握紧了母亲的手,坚定地说:“娘,您别这么说,我一定会努力的,等我考上了,定要让您和爹过上好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三郎依旧每日刻苦读书,只是偶尔也会出去讨些施舍,以维持家中的生计。随着科举的日子越来越近,南京城里的气氛也越发紧张起来,各处的客栈都住满了从各地赶来参加考试的士子们。
李三郎听闻,那些家境富裕的士子们,住着宽敞舒适的房间,每日有专人伺候着,衣食无忧,还能请名师来指点学问,心中不禁有些羡慕,可他很快就收起了这些心思,想着自己虽条件艰苦,但只要学问扎实,也未必就比别人差。
这日,李三郎去城中的书院,想找平日里相熟的夫子请教些学问上的问题。到了书院,只见里面热闹非凡,许多士子聚在一起,或讨论诗词文章,或交流备考的心得。
李三郎刚走进院子,就听到有人在高声谈论着。
“这次科举,我可是志在必得,我爹给我请了京城来的大儒讲学,那学问,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呀。”一个穿着华丽的年轻士子得意洋洋地说道。
另一个士子笑着说:“哟,那你可真是好运,我虽没你这等好条件,不过我也日夜苦读,就盼着能在考场上一展身手了。”
李三郎听着他们的谈话,心中暗暗较劲,他想着,自己虽没那等好的师资条件,可凭自己的钻研,也定能有所收获。
他找到了相熟的夫子,虚心地请教着学问上的疑难之处。夫子见他求学心切,也认真地为他解答,还鼓励他道:“三郎啊,你这孩子,虽家境贫寒,但这股子好学的劲头很是难得,只要你坚持不懈,此次科举未必没有机会,切不可妄自菲薄呀。”
李三郎听了,感激涕零,说道:“多谢夫子教诲,学生定当铭记在心,加倍努力。”
从书院回来后,李三郎读书更加刻苦了,常常挑灯夜读,直至深夜。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也知道劝不住他,只能默默地为他准备些简单的吃食,支持他的学业。
终于,科举的日子来临了。这一日,天还未亮,李三郎便早早地起了床,穿上自己最整洁的衣裳,带上笔墨纸砚,朝着考场走去。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士子也都行色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紧张与期待。
到了考场外,只见那里早已围满了人,官兵们在维持着秩序,考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入场检查。李三郎站在队伍中,心里忐忑不安,既盼着能快点进入考场,一展所学,又害怕自己发挥失常,辜负了这些年来的辛苦努力。
好不容易轮到李三郎入场了,官兵们仔细地检查了他的随身物品,确认无误后,便放他进去了。进入考场,李三郎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看着那小小的考桌,心中感慨万千,想着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今日终于要在此一搏了。
考试开始后,考场里一片寂静,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李三郎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开始认真答题。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自己平日里所学的知识,一一展现在那答卷之上。
然而,这科举考试毕竟难度颇高,越到后面,题目越发刁钻,李三郎渐渐觉得有些吃力,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弃。
考场上的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了。李三郎放下手中的笔,长舒了一口气,看着自己答完的试卷,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完成考试的轻松,又有对结果的担忧,不知道自己这一番作答,能否得到考官的青睐。
出了考场后,李三郎感觉整个人都像是脱了一层皮,疲惫不堪。他随着人流慢慢往家走去,一路上,听到不少士子在讨论着考试的题目,有人兴高采烈,觉得自己答得不错;有人则垂头丧气,懊恼自己发挥失常。
李三郎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他默默地走着,心里想着,如今考试已经结束,结果如何只能听天由命了,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先回家好好休息,帮着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待放榜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