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光绪十九年,当时的中国依旧处在内外交困的艰难局势之中。西方列强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持续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大量洋货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市场,从日常的生活用品到各类工业制品,几乎充斥着各个角落,本土的传统工商业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众多手工作坊纷纷倒闭,从业者们陷入失业的困境,农业经济也因频繁的天灾以及外国农产品的倾销而变得萎靡不振。然而,在洋务运动的持续影响下,一些新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近代工商业开始在部分地区艰难扎根,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发展路径,铁路、电报等新兴事物也逐渐出现,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不一样的面貌,尽管这星星点点的新貌在整体衰败的大环境下显得颇为脆弱,但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改变与发展的希望之光。
《光绪朝社会经济新貌纪要》记载:“十九年,国中社会经济渐呈新貌,于沿海诸地,工商渐兴,有设厂造器者,有营电报通讯息者,有筑铁路便交通者,虽规模尚小,且多遇阻碍,然已启变革之端,为经济之发展添新象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可看出,这一年在沿海的一些地方,工商业慢慢有了兴起的势头,有的开办工厂制造器械,有的经营电报业务来传递信息,还有的修筑铁路以便交通更加便利。虽然这些新生事物的规模都还不大,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诸多的阻碍,可它们已然开启了变革的端倪,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气象。
阿才,是个性格乐观且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能看到好的一面,并且坚信只要努力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他为人热情,脸上时常挂着笑容,让人感觉格外亲切,身边的人只要跟他相处一会儿,就会被他的积极态度所感染。阿才原本在乡下跟着父母种地,可连年的灾荒让地里的收成越来越少,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看着周围不少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计了,阿才也心动了,他想着自己不能就这么守着几亩薄田过苦日子,得出去闯闯,说不定能闯出一番新天地来呢。
于是,阿才告别了父母,来到了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刚到上海,阿才就被眼前那热闹非凡的景象给惊呆了,街道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边店铺琳琅满目,各种新奇的玩意儿让他目不暇接。阿才在城里四处打听,想找个能糊口的活儿干,正巧听说一家刚开办不久的缫丝厂在招工,他想着自己虽然没什么特别的手艺,但从小干活儿手脚麻利,身体也壮实,就跑去应聘了。
那缫丝厂的管事见阿才看着挺精神,又透着一股朴实劲儿,便留下了他,把他安排到了缫丝车间,跟着老师傅们学习缫丝的手艺。阿才一进车间,就被那一台台缫丝机器给吸引住了,看着那些蚕茧在机器的运作下,很快就变成了一缕缕洁白的蚕丝,他觉得特别神奇,心里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期待。
刚开始学习缫丝的时候,阿才可没少遇到困难。这缫丝看似简单,其实很讲究技巧,要控制好水温、缫丝的速度以及蚕丝的粗细等,稍有不慎,缫出来的丝质量就不过关。阿才一开始总是掌握不好这些要点,不是把丝弄断了,就是缫出来的丝粗细不均匀,为此没少挨老师傅的批评。可阿才并没有灰心丧气,他知道自己没什么经验,得多学多练才行。于是,他每天比别人来得都早,走得都晚,一有空闲时间就缠着老师傅们请教问题,还自己在一旁反复练习操作机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阿才终于掌握了缫丝的技巧,缫出来的丝质量越来越好,产量也越来越高了。管事的看到阿才的进步,对他很是赞赏,还把他的工钱给涨了一些,这让阿才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干活儿也更有劲儿了。
随着在缫丝厂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阿才也渐渐发现了厂里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厂里的原料供应有时候不太稳定,蚕茧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缫丝的质量和产量都会受到影响。还有,车间里的卫生条件不太好,长时间在那种潮湿又闷热的环境里工作,不少工人都生病了,这也影响了大家的工作效率。阿才觉得这些问题要是不解决,厂里的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于是他鼓起勇气,把自己发现的这些问题跟管事的反映了一下,并且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阿才对管事说:“管事大人,我觉得咱厂现在原料供应这块得好好抓一抓呀,要是能找几个固定的、靠谱的蚕茧供应商,保证蚕茧的质量,那咱们缫丝的质量和产量肯定能更上一层楼。还有啊,车间里这卫生条件也得改善改善了,太潮太闷了,工人们老生病,干活儿都没力气了呢。”管事听了阿才的话,觉得挺有道理,心里对这个年轻人也多了几分赏识,便说道:“阿才呀,你这小伙子挺有心的嘛,提的这些建议都不错,我会好好考虑考虑,跟上面汇报汇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过了没多久,管事就按照阿才的建议,去联系了几家口碑不错的蚕茧供应商,和他们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同,确保了原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同时,厂里也组织工人对车间进行了一次大扫除,还增加了一些通风设备,改善了车间的卫生条件。果然,厂里的生产情况一下子就变好了,缫丝的质量更加稳定,产量也提高了不少,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