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2章 年 明玉珍在蜀称帝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崛起,战火燃遍了中原大地,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宛如那风中的残烛,在这乱世的风暴中摇曳,不知何时才能盼来太平之日。在这纷争不断的局势里,长江流域更是群雄割据,你争我夺,而在那蜀地之中,有一人名为明玉珍,本是徐寿辉麾下的一员猛将,因徐寿辉被害,便占据了蜀地这一方水土,凭借着自身的威望与实力,竟也动了称帝之心,欲在这乱世之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番霸业,让蜀地成为一方安稳之所,可这称帝之举,又怎会是那般顺遂,自是要在这乱世中掀起一阵波澜。

《明史·明玉珍传》记载:“二十二年春,僭称皇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为司寇,莫仁寿为司徒,吴友仁为司农,刘桢为宗伯。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立其子昇为太子。置奉天征虏大将军府于汉中,以进取陕右。”这一番举措,彰显着明玉珍的勃勃野心,也预示着蜀地即将开启一段别样的历史,而其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了那巴山蜀水的范围,牵连到了这乱世里的诸多方面。

我叫陈二郎,本是重庆府(彼时蜀地的重要城池)城中一个小小的酒馆掌柜,平日里就在这酒馆之中,迎来送往,听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们讲述着这天下的奇闻轶事,靠着卖些酒水菜肴,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这明玉珍在蜀称帝之事,起初我只当作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未曾想,它却如同一股无形的绳索,将我这平凡之人也卷入了那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让我经历了诸多的悲欢离合,见识了那乱世里的众生百态,心中满是感慨与无奈。

起初,城里便开始有了些风声,说明玉珍要称帝了。酒馆里的客人们也都在私下里议论纷纷,那场面,真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一日,几个常来喝酒的老客坐在角落里,一边喝着酒,一边谈论着此事。

一位年长些的老者皱着眉头说道:“这明玉珍要称帝了,也不知是福是祸呀,咱这蜀地虽说还算安稳,可这天下大乱,他这一称帝,怕是要引来不少麻烦咯。”

旁边一个年轻的后生却满不在乎地回道:“怕什么,明玉珍将军那可是有能耐的人,这些年把蜀地治理得也算井井有条,他要是称帝了,说不定能让咱们的日子更好过呢。”

众人听了,有的点头赞同,有的则摇头表示怀疑,一时间,争论声此起彼伏,我在一旁听着,心里也在思忖着,这称帝可不是小事,往后这蜀地的局势怕是要大变样了,也不知道我这酒馆的生意还能不能像往常一样做下去呀。

没过多久,明玉珍称帝的消息便正式传开了,整个重庆府城都热闹了起来,到处都在张灯结彩,仿佛是在迎接一场盛大的节日。官府的差役们来回奔走,忙着张贴告示,告知百姓们新的国号是大夏,年号为天统,还宣传着一些新的政令之类的事儿,百姓们也都纷纷涌上街头,想要看看这新的气象。

我站在酒馆门口,看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满是好奇。这时,一个街坊路过,笑着对我说:“陈掌柜,这明玉珍称帝了,往后咱可就是大夏的子民了呀,说不定往后的日子能越来越安稳呢,你这酒馆的生意怕是要更红火咯。”

我笑着回应道:“但愿如此吧,只要能太平些,咱老百姓就知足了。”

而在明玉珍的朝堂之上,那更是一片忙碌且庄重的景象。大臣们纷纷按照新设立的官职各司其职,商讨着国家的诸多事务,不敢有丝毫懈怠。

戴寿作为冢宰,站在朝堂之上,对着众人说道:“诸位同僚,如今陛下称帝,建立大夏,我等身负重任,当效仿古贤,辅佐陛下,将这蜀地治理得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切不可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啊。”

万胜也在一旁点头称是,说道:“正是此理,当下咱们既要稳固蜀地内部,又要着眼于向外拓展,汉中之地,乃是关键,需得好好谋划一番,以图进取陕右呀。”

众人便又开始热烈地讨论起如何经营蜀地、如何出兵等诸多事宜,朝堂上一时热闹非凡,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与郑重。

我有个远房亲戚,名叫李三,在军中当一个小卒,听闻明玉珍称帝后,军队里也热闹了起来,将士们都觉得跟着明玉珍有了盼头,说不定往后能立下战功,加官晋爵呢。

李三趁着休沐之时,跑来酒馆找我,一脸兴奋地说:“二郎哥,你可不知道,咱这军队里现在可热闹了,大家都在为陛下称帝的事儿高兴呢,都盼着能跟着去打几场胜仗,我要是能立个功,那可就光宗耀祖了呀。”

我笑着打趣他道:“就你那两下子,可得小心着点,别到时候立不了功,还把自己给搭进去了,那可就亏大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