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众人在忙碌了半日之后,稍作歇息,便聚在一起闲聊起来。那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赵学士,竟说起了笑话,他道:“我近日听闻一事,甚是有趣。说有一书生,读书读得糊涂了,走路都撞了树,还对着树作揖,说是拜见夫子呢,哈哈。”
众人听了,先是一愣,随后都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倒让那紧张的编撰氛围轻松了不少,大家又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乐大典》的规模越发宏大,内容也越发详尽,参与编撰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大家都齐心协力,盼着这一文化巨着能早日问世。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文化典籍编撰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且与大明1407年《永乐大典》编纂进展这一经历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文化传承多依赖于修道院的修士们对宗教典籍的抄写、保存以及口口相传的教义阐释等。虽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对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进行记录整理,但规模极小,且缺乏像《永乐大典》这般官方组织、大规模汇聚各类知识的编撰工程,体现出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与文化发展重点下典籍编撰的规模与组织形式差异,英国重宗教传承与民间零散记录,大明则重官方主导与全面知识汇聚。
在法国,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宫廷以及教会对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会有一些文人对历史、文学作品等进行整理、创作,比如对骑士文学的汇编等,但多是侧重于文学艺术领域,且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涵盖各领域知识的大型编撰工程,与《永乐大典》那种欲将天下古今事物皆收录其中的宏大目标不同,体现出不同国家文化氛围与编撰理念的差异,法国重文学艺术展现与个体创作,大明则重全面知识整合与官方统筹。
在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其文化有着浓厚的伊斯兰特色,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清真寺中的学者、神职人员对《古兰经》等宗教经典的解读、宣讲以及对伊斯兰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虽也有对历史、医学等方面知识的记录,但较为分散,没有类似《永乐大典》这样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知识编撰的举措,体现出不同民族宗教构成与文化发展模式下典籍编撰的集中程度差异,奥斯曼重宗教文化主导与知识分散记录,大明则重多元知识整合与官方统一编撰。
在威尼斯共和国,作为商业城邦,其文化发展与商业活动紧密相连,注重对航海、商业贸易规则等实用知识的记录、传承,也有一些文人对城市的历史、艺术等方面进行书写,但整体上更偏向于服务商业发展,编撰的书籍多是为了方便商人使用,不像《永乐大典》有着纯粹的文化传承与知识汇聚目的,体现出不同发展模式与文化侧重点下典籍编撰的目的差异,威尼斯重商业实用知识与服务商业,大明则重文化传承与知识整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阿拉伯地区,阿拉伯文化在当时有着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天文、医学、文学等方面有着诸多经典着作,不过这些着作多是由学者们各自独立创作、研究而成,缺乏像《永乐大典》这样由官方牵头,将众多领域知识系统性整合的工程,体现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与文化发展方式下典籍编撰的整合性差异,阿拉伯重学者独立创作与领域深耕,大明则重跨领域整合与官方组织。
在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其文化传承主要依靠贵族、武士阶层以及寺庙中的僧侣等,对和歌、物语等文学形式以及佛教经典等进行传承、研习,也有一些文人对本国历史进行记录,但规模不大,且编撰方式相对传统、简单,与《永乐大典》那种大规模、采用先进分类编排等方式的编撰工程不同,体现出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与编撰技术水平下典籍编撰的规模与技术差异,日本重传统文学历史传承与简单编撰,大明则重全面知识汇聚与科学编排。
在朝鲜李朝,其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习、传承,官方也会组织学者对历史、礼仪等方面知识进行整理、记录,编撰一些如史书、礼仪规范书籍等,但相较于《永乐大典》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稍显逊色,且更侧重于本国文化和儒家文化相关内容,体现出不同国家文化根基与编撰范围的差异,朝鲜重儒家文化传承与本国知识整理,大明则重古今中外知识汇聚与全面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