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6章 年 彭诚等言僧道之患

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大明江山承平日久,然朝堂内外,亦是诸事繁杂,犹如一张细密的大网,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这一年,僧道之事渐成朝堂热议之焦点,那潜藏于僧道群体中的诸多忧患,犹如暗处的暗流,正悄然影响着大明的国计民生,引得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南京礼科给事中彭诚等上言,指出旧制僧道各有定额,但如今僧道数量远超旧额,建议查照旧额,将十年一度事例停止等,孝宗下其奏于所司。”此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当时僧道发展已然背离常轨,其数量的过度膨胀,已然对大明的赋税、土地、民风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也预示着一场围绕僧道之患的风云变幻即将拉开帷幕。

且说在南京城中,有一位名叫徐长卿的年轻画师,年方二十有二,生得眉清目秀,身姿修长,气质儒雅中透着一股灵动劲儿。他自幼便对绘画痴迷不已,师从城中一位颇有名望的老画师,习得一手精湛的丹青技艺,尤擅描绘市井百态与山水风光。徐长卿为人热忱,心地善良,对世间万物都怀着一颗好奇与探究之心,平日里最爱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寻找作画的灵感,也因此对这城中的大小事儿颇为了解。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那雕花的窗棂,洒在徐长卿那摆满了画具与画卷的屋子里头。他早早起身,简单洗漱过后,便坐在画案前,端详着昨日未完成的一幅描绘南京城庙会盛景的画作。正准备提笔继续勾勒那庙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时,屋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邻家的几个孩童在巷子里嬉笑玩耍,追逐打闹着。徐长卿嘴角泛起一抹微笑,心想:“这市井间的热闹,倒也是作画的好素材呀。”

待他稍作整理,便携着画具出门,想着去城中的寺庙附近转转,看看能不能捕捉到些别样的景致,也好为画作增添几分神韵。走在南京那繁华的街道上,只见街边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随风飘舞,小贩们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一幅热闹的人间烟火图。徐长卿一边走,一边留意着街边的人和物,心中构思着画面的布局,时不时停下脚步,快速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勾勒几笔。

不多时,他便来到了一座颇为宏大的寺庙前。只见寺庙大门敞开,香客们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寺庙前的广场上,有几个僧人正摆着摊子,售卖些开过光的小物件,还向过往的行人宣讲着佛法,劝人向善,引得不少人驻足聆听。徐长卿在一旁找了个合适的位置,支起画架,准备将这场景画下来。

就在他专注作画之时,耳边传来了两位路人的交谈声。一位老者皱着眉头说道:“如今这寺庙是越修越多,和尚道士也越来越常见了,咱这城里的地啊,都被占了不少去建寺庙道观了,也不知是好是坏哟。”另一位中年人附和道:“谁说不是呢,我听说有的人家为了逃避赋税,干脆把自家的子弟都送去出家了,这风气怕是不太对啊。”徐长卿听着,心中微微一动,抬眼望向那寺庙里进进出出的僧人们,暗自思忖:“这僧道的事儿,听着确实有些不妥呀,难怪平日里总觉得这城里的寺庙道观好似比以往更多了呢。”

待他画完画,便收起画具,往回走。一路上,他越发留意起这僧道相关的事儿来,发现城中好几处原本是民居或者商铺的地方,如今都变成了寺庙道观,而且不少僧道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看着也不似那般清心寡欲、严守戒律的模样。徐长卿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想着这僧道之患,怕不是个简单事儿,说不定会对这南京城乃至整个大明都有不小的影响呢。

回到家中,徐长卿还在想着白天所见所闻,连晚饭都吃得有些心不在焉。家中的老仆见他这般模样,便打趣道:“少爷,您这是怎么了?莫不是今日出去作画,遇到什么烦心事了?莫不是画得不如意呀?”徐长卿回过神来,笑着摇摇头说:“哪是画的事儿呀,我今日在寺庙前,听闻了些僧道的事儿,觉得有些不妥,心里正琢磨着呢。”老仆听了,笑着说:“哎哟,少爷,那僧道的事儿咱老百姓哪管得着呀,您还是安心画画吧,那些都是朝廷该操心的事儿呢。”徐长卿却不以为然,说道:“这天下事儿,哪有和咱们完全不相干的呀,我瞧着这僧道之患,怕是得有人管管才好呢。”

而在朝堂之上,南京礼科给事中彭诚等一众大臣,正为这僧道之患之事心急如焚。彭诚手持奏疏,神情严肃地站在大殿之中,向孝宗皇帝进言道:“陛下,臣等翻阅诸多典籍,又经实地查访,方知如今这僧道之况已严重偏离旧制。《大明会典》中早有规定,僧道各有定额,旨在使其有序发展,不致扰乱民生,亦利于朝廷管理。然当下,僧道数量远超往昔所定之额,四处扩建寺庙道观,致使大量田地被占,众多百姓为避赋税、劳役而投身其中,并非真心向佛修道。长此以往,我大明赋税锐减,百姓不事生产,且僧道之中良莠不齐,不乏借其名行不法之事者,如此必乱我朝纲,坏我民风啊。故臣恳请陛下查照旧额,将十年一度事例停止,严整这僧道之事,以安社稷,保我大明之昌盛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孝宗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微微皱眉,手轻抚着龙椅扶手,思索片刻后说道:“彭爱卿所言,朕亦有所察觉,此事确非小事,关乎我大明诸多方面。只是这僧道之事,由来已久,且牵扯甚广,关乎宗教信仰,贸然行事,恐生事端,还需从长计议啊。朕且将你这奏疏下到所司,令他们仔细商讨一番,再做定夺。”

那些寺庙道观之中,听闻了朝廷有意要整治僧道之事,也是人心惶惶,各自盘算着应对之策。在南京城一座颇有名气的道观里,观主清虚道长召集了道观中的道士们,在那三清殿内,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同门,今日闻得朝廷要对咱们僧道动手了,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咱们这道观的生计,向来靠的是四方香客的供奉,若是那十年一度的事例停了,日后怕是难以为继呀。大家且说说,可有什么法子?”

一位年长的道士叹了口气,说道:“观主啊,咱们这道观里,虽说平日里都是诚心修道之人居多,可也不乏有几个是为了躲事儿才来的呀,如今朝廷若是一查,怕是那些个事儿都要被翻出来了,这可如何是好?”一位年轻的道士则愤愤地说:“朝廷这不是断咱们的生路嘛,咱们道士又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凭什么整治咱们呀。”清虚道长瞪了他一眼,说道:“休得胡言乱语,朝廷既有所动,定是掌握了些情况,咱们得想想怎么应对,可不能莽撞行事啊。”众人听了,都愁眉苦脸,一时也没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