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第102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304 字 16天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首先你不可以直接观。诸位!这个修观很重要,这地方很重要,你不能够直接观,你要有一个静中修的基础。刚开始这个观慧是薄弱的,妄想那个攀缘心是强的,所以你要先有一个拜佛、静坐的过程,在寂静处。然后怎么样呢?收摄其心,透过拜佛,专注、皈依,先收摄其心,让内心怎么样?“安住不动,如须弥山”,先修止。

然后呢?然后在寂静的心中起观,观一切法空,无所有。空掉什么?空掉心中的攀缘。这个时候心就像虚空。你看虚空,你对它生起什么相状,虚空永远不执着。你用白色的墨汁泼它,它也是无相;你用黑色的墨汁泼它,它也是无相。这个心是无住,犹如虚空。内心当中,观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化,没有坚固的。这个时候,你就会成就“不生不出,不动不退”,而安住在“常住一相”的清净心,“是名近处”。

这个亲近处,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内心本来清净,对不对?现在怎么就不清净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抓了很多东西。当然,你也可以说前生带来的。不管它是怎么来的,重点是把它放下。“放四大,莫把捉。”其实整个空观就是把不属于你的东西放下。这个因缘已经过去了,你老抓着它有什么用呢?你抓着它,只有继续轮回嘛。所以这个空观就是空掉那种不属于你的心中的影像,你把它放下来。

禅宗有个公案,我们把它讲一下。说是洞山禅师有一次主持一个三个月的禅修。当然,他的道场不仅是他的常住众,还有很多行脚的禅师来参加。三个月以后,最后一支香了,他讲一句话,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他说,我们的心,东抓一个影像,西抓一个影像,就给自己造成了障碍,轮回的障碍。因为,这些影像,或者你很喜欢它,或者你讨厌它。喜欢的话,就不断地用好的名言赞叹它,去贪爱;不喜欢它,就不断用恶的名言去诃责它。结果,不管你讨厌,不管你瞋恨,结果就是生死轮回。那怎么办呢?你应该把心回到你的原始点去,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留恋在你过去轮回留下的影像,“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

这个禅师听了以后,他不懂,但是他听了,他是一知半解。这个禅师安居结束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就到石霜楚圆禅师那个地方去参学。石霜禅师说,你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洞山禅师那边来。那洞山禅师有什么开示呢?他就把这句话讲出来,他说,他老人家临走前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那石霜禅师说,洞山禅师有解释吧?他说,他没解释。石霜禅师说,我解释一个。石霜禅师说,出门便是草。

这句话回答得好!这个草就是生死业力了。就是说,当你回归到原始点的时候,你那个时候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生死业力,没有烦恼,是一种非常寂静安稳的地方。但是你只要念头又一动,出门便是草,就是你又落入了轮回了。所以这个地方讲到相续力。

所以它这个意思就是说,理观的清净心——安住,还有一个,事修的清净心——调伏,这两个缺一不可。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理观,你只是一路地修,你不会相信自己是清净的,你不相信你本来清净。如果你只有理观,你相信自己本来清净,结果你不去调伏,就弄得你心中是心有千千结,结果,你还是做不了主。所以,第一个,你相信你清净;第二个,你努力地去修学,往清净的方向去前进。这两个都需要。

壬三、颂行成

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这一段是说明修学身业的因相。身安乐行,它表现出来的是调柔、寂静、安稳,这是一种身业的安乐。这个相状怎么来的呢?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能够“入是行处,及亲近处。”他能够修理观,不断地告诉自己——我的内心本来清净;第二个,修事修,用空观调伏心中的爱取。你这样子来说《法华经》的时候,你的心就没有怯弱,就很坚定。这是第一个,讲因相,两种因相。

第二个,我们看行成安乐的果相。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这个修行,这个“有时”就是你要有固定的功课。固定的功课当中,你要万缘放下,进入寂静处;然后修止把心安定下来;然后“以正忆念”,就修观法,用这个空观来消灭心中的爱取,这个“随义观法”,随着空性的义来观一切法空。然后,把心作一个戒定慧的调伏,再从禅定的止观起来,“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来演说《法华经》。你透过这种理观的清净心跟事修调伏过的清净心,你在说法的时候就有两种的功德:“其心安隐、无有怯弱。”这就是身安乐的相状,功德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看结示。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这个初法就是身安乐行,能够在后世当中安稳地解说《法华经》。

我们看前面的<劝持品>。<劝持品>的菩萨在弘扬《法华经》的时候没有这么多麻烦的事儿,他就是忆念菩提愿就好了,因为他清净心都成就了。就是说,菩萨没有什么安不安稳,他随时安稳,问题是他愿不愿意发心来弘扬佛法,是他要不要。

但是凡位菩萨就不是要不要了。我们凡位菩萨往往都是发很大的愿,问题是能力的问题了。所以佛陀为凡位菩萨讲四安乐,就是说,你要有理观的清净心,事修的清净心,你才能够把你的色身调到调柔、寂静、安稳的状态,来正确地说《法华经》,是这样子。

庚二、口安乐行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标章;壬二、行法

壬一、标章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这是总标。就是在如来灭后,进入末法时代,凡位的菩萨在末法当中,五浊恶世,发愿弘扬《法华经》,第二个,口业要住在安乐行,口安乐行。

壬二、行法

口安乐行是一个果地的功德,是一个结果。那么因地要怎么修,才能够让自己口业得到安乐呢?

看壬二的“行法”,讲到修行的方法。行法有止行跟观行,先看止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前面的身业的过失要远离十种过失。这以下,口业要远离四种过失。

第一个,不说过。就是我们在讲经的也好,私底下也好,不乐说人及经典的过。

第一,我们批评某某人,这个人他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些人就喜欢批评人跟事。这有什么缺点呢?蕅益大师说:“人虽有过,于我何干?喜谈人过,如扬粪秽,自薰薰他,自他俱损。”你讲别人的过错,不表示你比较优秀。你经常去说别人的过错,你把所缘境就注意在这个过错,就好像把粪便的污秽给掀起来,结果你不但熏习自己,也伤害别人。所以你说别人的过错,自他俱损,你伤害你的慈悲心,你也伤害到对方。当然这个地方,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私下劝谏。它这个地方的批评是指公开的。

第二,你不能批评经典的过错。蕅益大师说,一切经典都是“如来方便,随宜宣说,如食石蜜,中边皆甜,安得有过?”佛陀讲经典经常是为实施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他是人天乘的,我们就用人天的善法来摄受他;他是二乘,就用二乘。所以,不一定要要求圆满。佛法的态度是这样,只要让你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可以。所以,你没有必要用《法华经》的一佛乘的思想,去看不起那些人天法跟二乘法,没有必要。因为他这个时候就需要这样的法门,所以,你毁谤他,他就没办法进步了。他必须有个过程。这第一个,不说人跟经典的过错。

第二个,不轻慢。也不轻慢其他的弘法法师。每一位法师都有他度化的因缘。其实自利是没有因缘的,就是你在佛堂用功的时候,你心地法门,是要远离因缘。但是你从佛堂走出来,只要利他,那对不起,就是因缘所生法了。利他是你做不了主的,所以利他只能随缘。修行要尽分,利他要随缘。为什么不能轻慢呢?就是说,这个法师讲得好不好是一回事,他过去生有他度化的因缘。这些人是适合他得度的,你一旦轻慢他、毁谤他,结果,你因为毁谤这个法师而把这些本来要依他得度的居士的善根给破坏了。所以不能轻慢其他法师。

第三个,不叹毁。不赞叹,也不毁谤。我们一个菩萨,也不要说他人的好恶长短,这指的是公开了。为什么不要去赞美一个人,也不要去批评一个人的过失呢?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标准未定。人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从这个角度看这件事情是对的,你从那个角度看这件事情是对的。所以,菩萨公开赞美某一个人、某一个事,就失去你的平等心。所以你一个讲经的法师,要少说人事的问题,因为这个地方没有标准答案。第二个,发心不明。你怎么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这样做有他的用心,有他一时的方便。

所以,我们不要公开地去赞美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也不要公开地去批评某一个人、某一个事的过失,因为标准难定;再者,发心难明。即便对于声闻人,这种修学涅盘寂静的人,也不要公开地称其名而说他的过失,当然也不要公开地称其名赞叹他的功德。这是第三个,不叹毁。

第四个,不怨嫌。你是修净土宗的,对于各种修学的法门,面对禅宗的、天台、唯识的,都不要有一种怨嫌的心,应该慈悲地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口业是很重要!诸位,你看身业的过失,身业的过失就算你犯了,但只要你根本戒守到,其实一个人依身业造的罪都不会太重,除非你犯四根本。但是口业会让你瞬间造无间地狱业,这个可怕就在这里。所以,你口业要没有修好,你可能因为批评别人的习惯或批评法的习惯,就直接到无间地狱去了。

我讲一个譬喻。佛陀在《百喻经》上说,有一个老和尚, 他有两个徒弟。他白天带那两个徒弟去托钵,托完钵吃完饭以后,下午就带这两个徒弟打坐。到了晚上的时候,因为老人家身体气血虚弱,脚就酸痛,所以他就叫两个徒弟一个按摩左脚,一个按摩右脚。在按摩的时候两个徒弟就吵起来,他说你没有用力,他说你没有用心,两个就开始争吵。争吵到最后,这个按摩左脚的徒弟就把老和尚的右腿打断了。按摩右腿的徒弟看你把我的打断,我把你的也打断。结果老和尚两只腿都被打断了。

就是说,你批评他,他批评你,最后伤害的是什么?伤害的是整个佛教,大家都不相信了。你唯识宗攻击禅宗的,说,欸,你不往生,你就是怎么怎么的,你退转!禅宗说你们这些人就是贪生怕死,不敢历练。这样的互相攻击,结果两个宗派都完了。

诸位!师父跟你讲真的,口业一定要修好。你要讲一句话之前,你最好是这句话在心中先走过一遍再出来。因为你有时候一句话出去,你收不回来了,你后悔也没用。而且口业的罪恶是很难忏悔的,尤其是越有影响力人讲的话,那你对佛教的伤害基本上是不可弥补。所以不要小看这四段。虽然身业立了十个,你就算犯到一个,顶多就是扰乱你的心思,攀缘心重一点,你只要稍微反省一下,你随时改过来,身业的过失是可以马上修正的。口业, 你讲出去,尤其在网络上你弘传出去,你想收都收不回来,因为很多人听到了,伤害已经造成了。

这个口业一定要注意,这个口业这四种过失。你要没有把握,你对每一件事情没有把握之前,就把嘴巴闭起来就对了。你表示我没有意见,你就对了。

癸二、观行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前面是止行,就是禁止四个法。这以下是观行。

这个观行跟前面的身业不一样。身业的观行是空性,它要离一切相,达到理观的清净心、事修的清净心,才能够产生调柔、寂静、安稳。这个口业强调的是善巧方便的说法,所以它是修假观。

怎么假观呢?“菩萨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先契机,你看他是什么根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