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第103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727 字 2天前

所以这个口业的止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在说法的时候,一个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说法的时候当然是和颜说法,你尽量不要去碰那些佛法以外的人我是非,这个是和颜。因为你一碰是非就产生对立,就有些人听了高兴,有些人听了不高兴,所以说法者尽量是依法来说法,和颜说法。第二个,随义而答。判定这个问题该不该回答,回答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尊重佛法的殊胜。这是止。

我们看观。这个观就是怎么样能够做一个善巧引导。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们在讲这个身业的观,身业的观是空观,它是要破心中的执取。因为你心中有执着,你表现出来的身体就不正常。你看我们很多人,身业上做很多无差别的伤害,他根本没有理由的。做这种没有理由的伤害,他心中一定有一个特别的执着,一定有盲点。所以为了要身业的调柔寂静,佛陀要清除我们心中的执着的颠倒想。

但是说法不一样,说法偏重在生善。所以它的观念不是空观,是假观,就观机逗教。所以第一个必须怎么样呢?善巧说法。怎么善巧说法呢?“昼夜常说,无上道教。”就是说这个大乘的法门,或者用因缘,或者用无量的譬喻来作为一种方便,开示末法众生,咸令欢喜。先求契机,你一契机他就欢喜了。这个是善巧说法。

第二个,不求回报。那么说法以后我们内心要怎么想呢?对于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这种种的供养,心中不要存有任何的回报的希望。那么不求回报,我们说法应该怎么想呢?“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所以我们在做功德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求因果的回报,就是怎么样?回向。要透过回向,把它回转、导向到无上菩提。你这样子的回向,“是则大利”,你未来成就广大的功德,乃至于你这样子做,你今生也能够得到安乐跟供养。

前面的止行偏重在远离过失。这个观行就成就善法,包括善巧说法跟不求回报。

既然不求回报,有人就疑问说,那我这样子修了半天,我也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不求成佛?

往生极乐世界跟成佛不叫做回报,那叫做功德。它这个地方的不求回报,是不求因缘上的回报。它是这样子,你追求因缘的果报,那真如就没有动作了。反正你念头一动,那生灭的因缘法就启动了,门就打开了。你不求因缘果报,那真如的门就为你开了,真如就要回报你了,它是这样子。真如回报,当然就是无漏的功德了,包括往生极乐世界,包括成就佛道。

《百喻经》上佛陀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人到山上去,发现一个很大的石头。这石头非常大,几乎像一座山这么大。面对这么大的石头,他怎么办呢?他心中就打妄想,他心中出现一个影像。他为了把这个影像实现,就拿这个斧头,把这个石头,今天凿一点,明天凿一点,结果几十年后,终于把他心中影像凿出来了。凿出什么呢?一只小小的牛,一只小小的羊。他把大部分的石头都给砍掉了,只留下一个小牛、小羊的形状,大部分的石头都没有了。

就是说,诸位!我们做布施也好,做持戒也好,其实我们只要跟真如的一念的无所得的清净心、跟菩提愿相应的时候,你本来可以成就广大回报的。但是我们心中老想着来生的快乐,结果呢?你就像一个大石头,结果变成一个小小的牛羊的相状。就是,追求回报,结果就是被因缘法给限住了,就被这个果报给限制住了。但是你今天把因缘放掉, 那真如的门就打开了,真如就回报你了,就从真如的功德去回报了。

这个是观行的善法。前面是断恶,这个修善。

壬三、颂行成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这地方讲到“颂行成”。“颂行成”就是颂我们透过前面的口业的止跟观所成就的这个口业的功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我灭度之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莲华经》……我们今天能够根据如法的止跟观来演说《妙法莲华经》,怎么演说呢?

“心无嫉恚”,心中没有任何的嫉妒跟瞋恚。前面讲到轻慢,就是包括嫉妒跟瞋恚引生的轻慢。你内心没有嫉恚,你外境就没有种种的苦恼障碍;你心中没有任何的忧愁,你外境就没有人反对、骂詈你;你心中没有任何的怖畏,那就不会招感恶人对你的刀杖的伤害,乃至于被摈出的各种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内心“安住忍故”,你依止清净心、菩提愿所生起的忍辱衣能够善巧保护你。这个地方讲到远离四过。

我们看第二段,结示行成。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我们远离过失而生起善巧说法,乃至于不求回报,会有什么结果呢?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我们透过前面的止跟观来调伏、引导其心,这样子就能够在今生安住口安乐行。以如此的止观的说法,这个人的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能够招感未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安乐。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内无过则外难不生。如无臭物,蝇则不来”。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的灾难,当然跟业力有关系,但诸位我们要知道,其实我们的业力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们前生的业力叫做什么?叫做业种子,它是一个种子位。你要把它激活,你必须有今生的烦恼。世间上只有业力是不能得果报的。你看阿罗汉,阿罗汉他怎么就没有生死呢?难道他生死业都业尽情空了吗?未必。他才修了六生,他无量劫轮回生死,那么多的业力,他六生就把它结束了吗?不是!因为他内心不起见思烦恼,所以这个种子它枯萎了。所以蕅祖意思就是说,你内心没有过错,你就不容易招感这种罪业,就好像你没有臭秽的东西,你就不会招感苍蝇过来。

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位!这个四安乐,它的重点在内心的离开过失。就是说,今天你不去批评别人,虽然你有那个业,你就不容易招感别人批评你;你心中没有忧愁,你就不可能招感骂詈你的人。所以,先端正其心,因为业力跟妄想是相互作用的。佛教的态度,不要试图去改变业力,因为你生死凡夫挑战业力,那你是以小去挑战大。但是你改变你的思想,你让你的内心是真实的、没有过失的,你就不容易招感那些重大的过失。就算你有过失、有罪业,它也起不了太久,因为你不跟它互动。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内心无过,外难不生。他那个思想是这样子的。这个是我们在修习口安乐的时候要注意的。

这个是口安乐行。口安乐行用两句话总结了,就是:止,远离轻慢;观,就是具足善巧。一方面远离轻慢,一方面具足善巧。这个是断恶、修善。

庚三、意安乐行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辛一、长行 分三:壬一、释止行;壬二、释观行;壬三、结行成

先看长行。长行当中也是分成止跟观。

壬一、释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