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119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894 字 8天前

为斯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修完持戒以后修什么呢?修忍辱波罗蜜,他内心安住在调柔寂静的状态。这个调柔的特点,就是你跟众生没有对立。你有对立,你就刚强。他基本上是用一种很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的人、事、地、物,用一种调柔寂静的、没有对立的心来面对一切的外境。他不但是调柔,他还禁得起考验。“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即便有一些不如意的外境来干扰他,他也不会产生瞋恚、躁动不安的情况,他是禁得起外境的考验的。这是针对境。

这以下针对人。即便“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即便是这种三乘权法的修行者,在修行当中他略有所得,他可能持戒或者修定,略有所得,但是,他以为禅定就是圣道,所以他产生了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的增上慢。这个都是法执引起的。这种增上慢人就去轻视、去恼害这个菩萨。但是这个菩萨对这种特别高慢的人,他也能够安忍不动。

这个忍辱就像一个仓库一样。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努力布施,他也精进持戒,他就是管不了他这一念心。所以以前我们的慧天长老常说,修行,任劳容易任怨难。他在做义工,他可以在厨房里面跑来跑去的,但是他禁不起你对他一句话的批评。就是忍辱波罗蜜这个德行是很难修的,就是你一定要把这个“我”放掉。

我们看《法华经》,《法华经》六度里面是重视忍辱的。你看它讲到这个《法华经》的三种德行——入慈悲室、坐法空座、着忍辱衣,忍辱波罗蜜竟然跟智慧、慈悲放在一起,可见得这个菩萨忍辱的重要。也就是说,你不修忍辱,很简单,你这个人没有仓库。没有仓库,你的福报、你的功德放到哪里?放在马路旁边,随时会丢失。就是说你这个人成不了大器。忏公师父常常说,忍辱以积大德。你一个人忍不住,你这个人你怎么修,你管不住你的心,福报就不大了,因为你没有仓库来保护你的福报,你的福报没办法积累。所以这个地方,忍辱是很重要。就是这个人,你不管多么精进,你的忍辱波罗蜜,是你能够把你的功德执持不失的一个重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看精进。

若复勤精进 志念常坚固

于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你一个人能够安忍不动,接下来就是要精进了。怎么精进呢?“志念常坚固。”精进,你一定要有一个愿力,你要有一个发愿:我要怎么做功课、怎么样增上。你有这种强大的愿力,意志力,在无量亿劫当中,一心不懈怠。一心就是专注地、相续地在你的所缘境上用功,比方说你定的功课是诵经,是持咒或念佛,都可以。

其实很多人对精进产生误解。他怎么精进呢?他平常要么不做功课,他一旦做功课,他七天就不睡觉。这种暴饮暴食,诸位,这不是精进的本意。精进,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专一;第二个,相续。你这种暴饮暴食,从修行的角度一点意义都没有。你不会因为这七天的不睡觉进步的,不会。你只有可能每天拜一百拜,每天诵几品的《法华经》,然后诵三年,那样你才会改变。

忏公师父讲得很清楚,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绝对不是暴风雨。你看暴风雨来的时候,它不可能把石头穿破的,只有滴水长流则能穿石。很多人以为说,我七天不睡觉就是精进;七天不睡觉,某种程度是修忍力,忍辱波罗蜜,跟精进没有关系,就是在考验你的体力。一个人会进步,就是每天做功课,这个才会进步,每天做功课。因为修行它要潜移默化,它不是暴饮暴食。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精进弄清楚。精进有两个特点:专一,你的法门不要改来改去,你不要今天诵这个经、明天诵那个经,你至少在同一个时段,三个月、半年是专一地在一个法门。第二个,相续,每天都要做。这是精进,你才会进步的。

我们看禅定。

又于无数劫 住于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 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 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 愿求无上道

我得一切智 尽诸禅定际

那么,他怎么修禅定呢?

在无数劫的时间当中,“住于空闲处”。要修禅定,一定要息诸缘务。息诸缘务,他怎么修呢?有时候打坐,有时候经行。你这个禅定不能固定的动作,因为你要调身体,你坐久了要起来经行、拜佛,然后再坐,要有时候动、有时候静。“除睡常摄心”,要有一些固定的睡眠,那其他时间呢?就是摄心专注在自己的所缘境——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因为这个专一,摄心专注的缘故,就产生了各种禅定,四禅,能够于八十万亿劫的时间,“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这个一心就是禅定,禅定是有漏福报里面最高的境界了,没有比它更高的了。因为它那个禅定的快乐是周遍身心的,是微妙的三昧乐,是超过世间的五欲乐的。所有的福报中,从快乐的角度,禅定是最高境界。他把这个快乐回向无上菩提,他还发什么愿呢?“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我未来能够因为禅定的关系,成就中道的智慧,而且穷尽禅定的边际,就是使令禅定圆满。

《法华经》讲到这个格量的时候,它在讲跟一念信解的格量的时候,提到了五种殊胜的五度法门。这个前五度,我们讲过,修行是马拉松,是长时间的修行,其实你一个人的修行成败是两度决定的,一个是忍辱度,一个是精进度,这两个。所以印光大师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讲出这两度,一个是忍力,一个是行力。

一般是这样子。初学者,你不要跟他讲忍力。对初学者是鼓励他冲刺。初学者的操作,他是以行力为主。因为他精神体力有的是,偶尔发发脾气,乱不了。但是老参要注意,你没有太多本钱去耗损你的功德了,老参就要重忍力了。因为论行力你是赶不上年轻人了,所以,老参是重忍力,就是安忍不动。

所以,这个行力跟忍力是一个人的五度能不能成就的关键。你要能够遇到逆境安忍不动,在顺境的时候你又把握机会不断地增上进步,那么你前面的布施、持戒、禅定这三度才能够进步。

前面的五度,佛陀讲出一种殊胜圆满的五度,这以下正式跟一念信解相比。

是人于百千 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 一切诸疑悔

深心须臾信 其福为如此

假设有一个人,他在百千万亿劫数当中修学前面的五度,就正像前面所说的,圆满五度,那么你把前面五度的功德来比较,跟谁比较呢?跟下面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这个人没有修五度,但是他闻佛寿命,知道佛陀的法身常住,而这个法身就是我们一念心性本具的,那么产生一念的坚定的信解。佛陀说,你这一念坚定的信解的功德,超过前面的万亿劫数中的五度。所以,“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假设这个人对于佛陀的法身的功德是圆满的,而这个法身又是我心中本具的一念心性观照所成就的,能够深信不疑,乃至于一念的坚定的深信不疑,你的福报就超过前面五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一念信解超过这个圆满五度的时候,他是从有漏无漏的角度来说的。就是说,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你缺乏般若波罗蜜,你就缺乏内观的智慧,那表示你这个人是怎么样?心外求法。你的心是向外去追求的,那变成一种外在的福德。

诸位!福德,不管再怎么多,它毕竟是外在的福德。也就是说,它不能对你内心的烦恼业力产生清净的效果,因为你缺乏般若波罗蜜。这就是为什么说“六度无般若,空成有漏因”。就是说,你福报很大,你来生是一个大富长者,甚至于做转轮圣王,然后你这个忍辱波罗蜜也修得好,你也很庄严,禅定也很深,那问题是,那又怎么样?你还是一个生死凡夫!关键在这里。就是说,你这种五度的福德不能去改变你内心的烦恼,不能消灭烦恼,你还是轮回中人。所以你那个福报是生灭法,它的本质就是生灭法,不管它多大,它的本质就是生灭的,有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