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东生 :
1、
汪家好婆在熟门熟路的屋里厢,以为闭牢眼睛也好走路,却实憋憋地掼了一跤,掼得骨头架子散光了一样,像一摊肉,瘫了水门汀地上,浑身的角角落落都在钻心地痛,动也不能动了。
开始的辰光还能叫几声救命,慢慢地,连叫救命的力道也没有了……
深更半夜,会有人来救命吗?
眼睛望出去,四周一片漆黑,耳朵听出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儿子又在外国出差,相隔千山万水,够也够不到,摸也摸不到。在弄堂里,平常自家争强好胜,被人家讲起来:不讨人欢喜,有啥人会来救命……
看腔调,只有等死了。
汪家好婆真真后悔,为了省点电,摸黑到灶披间帮儿子宝宝烧泡饭,竟然命也要搭进去了。
省几度电做啥,又不是没有钞票,脚一伸,钞票都是身外之物,又不能带了跑,真想不穿。
讲起来,年纪大了,掼不起了,一掼就出人性命。汪家好婆想想,自家年纪还不算太大,刚刚四十多点,五十还不到,后头还有好日子。现在就要死了,实在死得太早,死得太冤枉。
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儿子养大,有了出息,日子好过了,却要完结了,实在不甘心,还不甘心临死的辰光,连儿子的面也不能看上一眼。想想,眼泪水流出来了。
汪家好婆在胡思乱想中,觉着人越来越虚,喘气越来越弱,要撑不下去了,死期真要到了,心死了……
大概这就是命,汪家好婆无可奈何地闭上了眼睛,就等“白无常”寻上门来……
2、
李家婶婶拖牢黄伯伯,不肯让伊去救汪家好婆,倒不是李家婶婶没有人咪道,见死不救,就是因为一口“气”,不光黄伯伯受气,李家婶婶的肚皮里也积了一大泡怨气,没有地方出。憋在肚皮里鼓胀着,消不脱,也要憋死人的。
侬想想看,李家婶婶屋里小赤佬多,个个出天出地的皮,昨天烧夜饭的辰光,小五子竟然把一铜吊水倒进了煤球炉子里,“哧啦”一声,腾起一团团青烟,满房间烟雾腾腾,像着火一样。
炉子熄火,夜饭烧不成功了,李家婶婶气得刚操起扫帚柄要打,小赤佬已经逃得人也不看见了……
拎只煤球炉到门口头生火。炉芯浇得湿透,炉子生不着,不见火苗,只见滚滚浓烟,弄得弄堂里像起了一场大雾。
风向有正好朝向阿腻头的屋里门口,呛得阿腻头屋里一片咳嗽声,一向蛮横的阿腻头,冲出门来,朝煤球炉子就是一脚,煤球炉子被踢得滚出去老远。碎得七零八落……
李家婶婶双脚直跳,又气又急的辰光,汪家好婆揪牢小六子的耳朵皮,一路朝李家婶婶门前头拖过来。
小六子斜着头,耳朵皮被拖得老老长,人跌跌冲冲,哇啦哇啦穷哭……
李家婶婶看得心痛,小赤佬不争气,一副坍台腔,又不好讲啥。
因为,小六子不晓得从啥地方拾来一只苹果核子,正啃得起劲。被汪家好婆看见了,就拖过来教训。
汪家好婆还摆出一副老长辈的腔调,像教训小囡一样又教训起了李家婶婶:“侬像做娘伐,小囡养成了一副瘪三腔,不晓得啥辰光,一条小命就送在一只馋嘴巴上头,再不管管。到辰光哭丧也来不及了。”
闲话糙,理倒不糙。就是讲闲话气得煞人。
其实也不是汪家好婆不会讲闲话,是看李家屋里穷,从来不把李家当平等的人看待,讲闲话也从不掂斤两,专捡难听的讲。
李家婶婶听了心里当然生气,只不过人穷气短,加上没文化,笨嘴笨舌,一时有点张口结舌,不晓得哪能应对。
啥人晓得,小六子趁汪家好婆揪耳朵的手一松开,灵嘴利牙,对牢汪家好婆就是一句:“死老太婆,啥人要侬管。”
说时迟那时快,“啪”的一声,汪家好婆撩起来就是一记耳光,打得小六子人转了一圈,差点掼倒,闲话更加难听了:“侬看看,侬看看,小赤佬没有爷娘教训,成野蛮小驹了,我今早不教训教训,真要翻天了。”
自家小囡,自家欢喜!瘌痢头儿子还自家好呢。一巴掌,五只指头印,闲话还讲得刮三刮四,李家婶婶当然忍不下去了。朝汪家好婆斜了一眼,鼻头里哼了一声。拉起小六子就回屋里去。
汪家好婆的声音还追过来:“不要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李家婶婶憋牢一口气,回到屋里,门一关,实在寻不到出气的地方,翻倒小六子,劈劈啪啪一顿屁股,打得小六子呼天抢地。
弄堂里的房子旧,不隔音,李家婶婶自以为关好门,教训小赤佬,是自家的事体,勿晓得。其实门外头听得清清爽爽。
汪家好婆在门外头,听得肚皮里的气鼓胀起来,浪三浪四讲:“争啥格气!不要拿小囡出气。有本事,出来现开销。”
李家婶婶当然不敢出来跟汪家好婆现开销,弄堂里啥人不晓得汪家好婆是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