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一厂抵全大明的产能

三眼火铳的优点是弹面广,缺点是精度差。

当然,这些优劣点是相对的,比起当下同类的火器,已经是最优秀的了,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产物。

至于自生火铳,也就是燧发枪,受限于火石,哪怕现在发明出来了,性能也不如鸟铳,当下属于无法解决的问题。

明末就已经发明了燧发枪,就是因为火石的原因,性能还不如鸟铳,被军中否定,没有得到推广。

后来找西班牙商人采购西方的优质火石,结果西方商人用当地劣质火石以次充好卖给了大明,被狠狠坑了一把,这项军事技术发明因此被搁浅。

研发司成立的火器研发部门,根据现有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了新的技术。

小九作为负责人,虽然不参与实际的工作,但是负责后勤支持工作,给了许多的帮助。

朱棣回到了北平,朱高炽不需要继续留守北平,恢复了每日来总部坐班的日常。

小九带着几名大师傅,来到了办公室,向朱高炽报告火器研发部门的成果。

一大沓的图纸,朱高炽翻看了几张就失去了兴趣,这么复杂的东西,他如果全身心投入的去看,还是能看懂的。

但是没这个必要,他又不是木匠皇帝,自己对此道兴趣不大,更在意的是结果。

“火器最费时的部件是铳管,以往的铳管是锻打而成,不但费时费力,打造出来的铳管也厚。”

在人们的印象中,枪管是钻出来的。

而在古代却是锻打出来的,用几片瓦状的铁片通过无数次的敲打形成的铳管。

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用钻床来钻孔,把铁料人工去皮,外表打磨成八棱,前后十字,分中吊准墨线,插置钻架之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架顶用线吊下,直对筒上墨线一样,用木罢定。二人对钻,又一人用钳将钻根提着,便钻得旋转伶俐。

钻要长短五六根,自一尺起,每根添长三寸至三尺长止。先钻上口,至中间翻转,从底再钻.相通为度,交接之处,更宜详细看线。

简单的说。

就是立在地面上的三人高的木排框架,人们站在高脚架上,双手各拿皮带一段,来回转动钻头的木柄,钻头下是打磨好外形的铳管,然后钻头钻铳管内壁。

铳管和钻头是竖立的,并被木排框架固定,这样可以保证不会被钻歪。

而现在技术司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用蒸汽机代替人力,让钻动的钻头需要的动力,改成蒸汽机的马力来带动。

这个技术问题并不难,只不过需要改动一下部件就行。

例如木料的框架不够稳固,要改成全铁制造,这样在大马力的带动下,框架才不会晃动。

“新的技术下,每个月可以打造多少根铳管?”朱高炽关心重点,不关心过程。

“以目前的计划的工厂规模,每个月可以打造出一千根铳管。”小九信心十足的说道。

听完后,朱高炽露出满意的眼神。

去年一年的时间,整个军器局生产的火器数量,大口铳一千门,手把铜铳一千把。

而现在新成立的军工复合厂,每个月的铳管产量高达一千,也就是说一千把鸟铳。

能有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蒸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