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老朱的好朋友们

看来北平模式不只是造几家工厂那么简单的道理,难怪当初练子宁在应天府模仿北平办工厂失败了。

听着汉子的话,又是夜校,又是培训社,如此这般下来,哪怕是普通的工匠,技术水平也是一日千里的发展啊。

朱元璋又忍不住想到了,北平报纸上经常提起的以人为本,看来这个以人为本,不只是工作待遇上。

像眼前汉子这般的工人,北平有多少呢。

就如打仗的道理一样。

北平的工人们多类此汉子,何尝又不是天下第一精锐的军队呢,一点通万世通,朱元璋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点。

“这座宋代的跨江连海大桥,全长一千六百尺,东西两段,皆石墩石梁,唯独中段是浮桥组织。”

“浮桥?”朱元璋不太懂,怎么又成修浮桥了,主要他没见过。

“先民的智慧啊。”

那汉子满脸的自豪。

“宋朝正是小王爷所言,我们先民文化和技术最璀璨的年代,本身文明的灿烂,更有宋朝对古人的崇拜。”

“宋朝甚至把先民中有名的科学家追封起来,可见宋朝之文明程度。”

朱元璋有些懵。

说得好好的,怎么又扯到大宋呢。

他虽然说过要复宋制,可对宋的失败也是痛恨的。

但是北平的人不同啊,北平的人不知道为何,提起先民都是一脸的自豪。

不过这样也很好,朱元璋脸上露出笑容。

那汉子这才解释起来,为何这么惊叹。

“那是韩江,与大海相连的,往来大船络绎不绝,如果修建了跨江大桥,岂不是阻断了船只。”

“所以此大宋的跨江大桥,中间段修建为可以开合的浮桥。”

“浮桥由十八只大木船组成,当大船抵达时,中间段的木船就可以解缆移动,让出河道以通航。”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就会说,其实就是近代西方提出的,所谓开合桥,合时通车,开时走船,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的桥梁修建观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第一次听到还有这种跨江大桥,忍不住啧啧称奇。

“广济桥总共有二十一个大桥墩,立在江面下。”

“还有就是大宋在福建泉州修建的洛阳桥,长三千六百尺的跨江大桥,光立在江面下的桥墩就有四十八座。”

“竟然宋朝就能修建这么长的跨江大桥,我大明难道不如大宋?”听到第二座桥梁的长度,朱元璋不满的问道。

汉子摇了摇头。

“洛阳桥总长三千六百尺,而泉州洛阳江入海处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建桥非常不易,更不提如此长度的石桥。”

“如果在材料上没有突破的话,此桥虽然伟大,但还不足以支持铁道。”

“难道修不成?”

朱元璋急了。

那汉子笑了起来,又开始了得意。

“能修啊,现在我们有了钢筋水泥技术,在山中都修建了铁道桥,自然也能在江中修建。”

朱元璋忍不住露出笑容,这汉子说话虽然有些大喘气,但还是比较靠谱的。

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

咱大明可不能比大宋差,不但要修建跨江大桥,还要把大宋的跨江大桥更长更高。

朱元璋胜负欲起来了。

对于应天府铁道工程集团的支持力度又加大了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