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让未来大明百姓又爱又恨的朱高炽

对付农耕文明的唯一凭仗,战略空间没了,当然也就老实下来。

在这些事物方面的经验,古人并不傻。

姚广孝也在,他从京城回来,也不支持兴兵。

“圣人在西域的布置,层层围困,才有了今日的哈密,又以哈密挟制亦力把里,再以亦力把里威胁帖木儿。”

“不让任何一部做大,也不让任何一部失去挟制,才有今日西部之安稳。”

“兴兵亦力把里容易,但破坏了当地的平衡,反而会让西部陷入混乱。”

姚广孝说的话是老成之道。

但朱高炽也有些不同看法。

“人性畏威不畏德,光以德性去教化,恐怕不但无法服众,还会引来恶意。”

朱高炽说道:“如今我新军之强,远超旧军,当让世人知道我兵威,才能得到真正的教化。”

一旁的陈诚笑了笑。

“我大明之兵威,就算没有新军,也是当世最强,才有今日的万国归服,万里之外的国邦也因为畏惧,主动派遣使者向我大明称臣纳贡。”

“亦力把里的黑的儿火者,外有帖木儿之胁,内有各势力不服,从来对我大明恭顺,因此偷袭工地的势力,必然不是他。”

“如果不是黑的儿火者,那说明有人想要利用我大明,如此更要给予严惩。”

陈亨不愿意放弃,恶狠狠的说道:“杀鸡儆猴。”

新军建设了几年。

新式装备也更换了一代又一代。

军工厂可是对开战很支持的,不少的商人也支持。

高强度的军队,天天在营地里训练算个什么事。

不打仗如何建功立业。

陈亨恶狠狠的看向陈诚,认为此人眼界狭窄,不过一个小官而已。

陈诚的确是小官。

但朱高炽很很重此人。

陈诚是明初有名的外交家。

郑和七下西洋众人皆知,但陈诚出使安南,五出阳关。

翻雪山、过丛林、走戈壁、艰苦跋涉数万里,为大明稳固西域,重开丝绸之路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推行对西域诸国一视而无间的外交策略,从此万方归德化、不劳征发定三边。

不但被后世学者称为不弱于郑和之功,也获得了许多国外学者的称赞,例如前苏联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夫誉陈诚为十五世纪最杰出的的外交使者。

但是现在的陈诚,虽然出使过西域,在建立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功劳,的确还只是七品的小官。

朱高炽希望像陈诚这样的人才越多越好。

因此在西域行省的建设中,对外之事交付给了此人,靠着此人锻炼一批具备外交才能的人才出来。

“亦力把里可以成为种植棉花的地区,今年越来越多的商人去亦力把里采购棉花就是证明。”

“动用武力是最后的手段,比较起亦力把里兴起的棉花贸易,属下认为动武是下策。”

“汉人人口在亦力把里不足,只有靠当地人才能满足种植棉花的人口。”

“而且战争只能留下仇恨,需要几十年才能弥合伤口,对商贸更加的不利。”

“那就杀光不服的人。”

陈亨不以为然。

朱高炽却沉吟了起来。

杀光不服的人,的确也是一种手段。

清朝不就是把不服的人杀光了么,不光是内地,包括亦力把里,同样几百年的大统治。

但是朱高炽想的更长远些。

相比较亦力把里,朱高炽更想把精力消耗在新大陆,而不是浪费在亦力把里。

所以陈诚的建议,也不失为上策。

靠着兴起的棉花贸易,恢复西域贸易圈,既能稳定地方,又能带来利益。

如果动武的话,就算清理了下来。

而北方的人口本就不足,至于南方的人口,朱高炽可没有计划用来移民到贫瘠之地。

不然反对自己的声音,可不只是大户了。

南方的富余人口,以后会被他强硬的输送去富裕的平原上,人人成为大地主。

让他们爱恨交错。

当初有多恨自己,以后就有多爱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