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朱棣的野望

郁新愣了愣。

这两个拗口的小组,是做什么用的,怎么他一点都没有了解过。

朱高炽皱起眉头。

社会在发展,只要是发展,就不会一成不变,朱高炽从来没有想过,现在的政策可以管一百年。

但是他没想到这么快。

重新开垦荒田,他是打算在二十年之后的。

“只能如此吗?”

军户经济合作社魏毅,听到皇太孙的询问,上前解释道:“根据推导,有如下几个情形。”

“如果保持不变,那么大片井制度在十年后开始衰退,重新回到人均十五亩乃至二十亩地的传统农业社会,大片井制度无可避免的破产。”

“此时,因为农业人均资源的渐少,人们的收入变少,导致市场化需求骤降,带来的就是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破产。”

后面的后果不用魏毅说,朱高炽就知道有多严重。

如今的市场,并不是自然生成的。

正是如今的工业程度,并没有真正的达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度化的水平。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代替人力。

从各行各业推动。

简而言之,机器是人敲打出来的。

到了机器替代了人力,市场已经更加的深入化,有了新高度的需求,迫使需要更多的机器。

小主,

传统的人力敲打机器已经跟不上形势需求,于是开始有了机器制造机器。

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大明的现在,还有不少传统行业使用的人力,牲力,乃至风力。

如今蓬勃的市场,是靠着朱高炽通过社会资源分配模式创造出来的。

如果非要一个清晰的形容,可以说是加杠杆的原理加出来的。

那么支撑的来源是数个方面堆积。

一则是粮票,二则是粮点,这是核心。

市场方面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实际就是工人们的稳定收入以及宽松工作环境,其次则是大片井制度。

简而言之,从工农两个大方面,创造出了大量的中层收入者,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虽然是中国模式,其实又是建立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方式。

后世在恶劣的竞争和打压环境中,需要奋进的追赶,因此只能压缩成本。

但如今大明,朱高炽没有外部恶劣的竞争和打压环境,需要的保持“高成本”。

既要让成本高,又要让价格低。

那么粮食价格低,能源价格低,交通的便利等等,就是关键里面的关键。

粮食价格低,又会导致十亩地的农民的收入,也会远远低于普通工人收入水平。

那么在发展农机的情况下,以片井制度模式,让每户一百亩田地,保证了他们的地位和收入。

总之。

这是一套后世的中国模式,在大明的改进版本。

如今同样的问题。

朱高炽只是没有料到,自己会这么快遇到。

户部尚书郁新刚被朱棣提拔起来,一直觉得自己的才能还是不错的,突然有些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