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大明的海外基地

还有锋利的小刀,漂亮的布匹,好吃的牛肉干等。

最重要的是大明士兵们守礼。

他们从来不会做违法的事情,军纪严明,让部落的首领们惊叹,从大明身上,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没有被侵害的危机感。

长年累月下来,双方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关系。

大明士兵们告诉当地人,连太子殿下都下令过,无论在何地,大明军队都要保持军纪。

如果朱高炽在此。

他会想到美军的做法。

清亡以后,新的朝廷依赖美国,把美国当做绅士,结果是他们的太太和女儿被集体侵犯,一场另类的“某天”盛宴。

新的朝廷从来没有自强的想法,把依赖别人当做唯一的手段。

最早是依赖英国。

乃至英国的历史教科书上都说,九一八是英国的失败。

因为日本入侵中国,当地政府求着英国解决,寄望与国联,而英国主导的国联,并不能督促日本停下侵略的脚步云云。

简而言之。

西方主导世界中心论的洗脑,在英国从小就开始了灌输。

所以英美以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插手别国的事情,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因为他们的百姓,从小的教育,就是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主导世界的管理者。

所以各国都要服从他们的利益规划,违反他们的要求,就是破坏所谓的文明秩序。

而前朝依赖外部力量,遭受的巨大痛苦,为百姓们带来的磨难,前车之鉴下,所以才有后世的发愤图强,决不把命运交给别人手中。

正如后世的某巴。

寄望于国际社会,如何抵抗的住强盗呢。

最让弱小者绝望的是,强盗并没有要接纳他们成为本国人的动作,反而大有驱赶和赶尽杀绝的态势。

还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罢了。

大明的士兵们,成为大明开疆扩土,新土地上生根发芽的种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是呢。

道德枷锁的束缚,让士兵们总体上保持了人性,不敢随着人性乱来,但并不是圣人,私人的欲望,同样在上演的过程。

几名士兵带回来几袋军粮。

士兵们有钱。

他们从国内的商人手中购买许多的商品,包括粮食这些,成为了当地最富裕的人群之一。

部落的宴会后。

士兵们露出了笑容,返回了各自的“新家”。

“阿牛。”

“你力气大,也听话,还聪明,好好学好大明话,等哪天有机会,我带你加入大明军队,成为大明人,以后在大明安家落户。” 小说免费大全

一家子人围着大明的士兵。

大明士兵比划的说道。

家里的大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壮小子听着自己的新名字,一脸的傻笑,他的姐姐忍不住推了他一把,让他向姐夫表态。

士兵不以为然。

吹了一会的牛皮,领着自己的当地媳妇返回了房间。

琉球岛才多少人口。

比较起大明上亿的人口,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大明内外都不在乎吸收本地的人口,因为大明的人口体量就是最大的优势,所以自古的朝代,例如明朝,对周边部落只有一个要求。

和睦相处。

因为从骨子里,古人就很自信。

他们认为靠着自己的文明发达和生产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教化土着。

只有那些经常烧杀抢掠的部落,才会让大明派军剿灭。

例如播州土司。

杨应龙自己关起门来想怎么做都行,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大明并不会理睬,唯独此人在周边烧伤抢掠,屠戮百姓,才是促成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根本原因。

对比大军的出征,消灭这些部落,得到的利益并不划算,所以大明并不希望军事行动,从皇帝的旨意到地方官员的思路从来没有变化。

和睦相处。

少数人口部落做不到,近代西方人同样做不到。

他们才多少人口,怎么可能吸纳当地的土着,而且他们并没有道德枷锁的束缚,所以灭绝当地人口并没有心理负担,也是他们必然的行为。

士兵们在土着妻子家里过了夜,又逗留了几日,等待假期临近,才与家里人告别,返回了营区。

此时。

出征倭国的舰队也来到码头上休整。

码头是海军修建的,最初用来军事,后来放开民用,大批的商船抵达码头。

数千人的士兵,加上几艘商船的抵达,让归仁城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士兵们结束了海上的劳苦,三三两两的休息。

商人们带来内地的酒水,成为了最畅销的货品。

还有一些士兵会购买衣裳。

“慢点,我手里有镜子呢。”

一名士兵阻挡好友的热情拥抱,指了指手里的镜子。

镜子本来不便宜。

漂洋过海后更不便宜了,除了琉球本土的贵族们,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不过海军士兵们消费的起。

“你把这里真当家了啊。”

好友打量了对方手里的礼品,知道对方是送回“丈人”家里的,好友忍不住打趣。

“人家跟了我,我要对得起人家。”

苏乘羽

士兵认真的说道。

“不少人可是有两个家,你倒好,太过实诚了。”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

“走,喝酒去。”

两人肩靠肩的离去。

异国他乡。

人生三大喜。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

事业、家庭、生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