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朱瞻基的学习

十几万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工厂提供宿舍区和食堂,因为利润可观,商人们在当地官府的组织下捐了笔钱,修建了漂亮的广场和公园,当地的学校规模也很大。

蹴鞠场竹球场不缺人们在比赛。

每天晚上,天气好的时候,这里会有不少人。

形成的集市里,许多的商贩们做生意,宵夜的时候,这里更为的热闹,五湖四海的食物都能在这里吃到,价格便宜份量又足。

南方的肠粉,北方的炊饼。

城镇的发展受到工厂区的影响,人口被吸收了过来,工厂区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城市里也受到影响,学校的学生们,许多学生只读了县学就不再继续读下去。

因为需要操作机器,更多的孩子在工厂实习,他们最后也会加入工厂。

大片井制度有利有弊。

弊端就是许多的百姓失去了田亩,他们的生计来源只能依靠城市和工厂,如果没有生计,他们的问题就不是穷的问题,而是没有饭吃。

“根据调查,应天府民间商行的工厂工人数量为三十三万六千余名,手纺工人的数量,大概维持在二十四万名左右。”

朱瞻基听到这个数字,满脸的震撼。

才一地而已,民间商行的势力地区让人惊讶。

许多大型的棉纺厂都普遍有五到六层的建筑,最早的蒸汽纺纱机的工厂,下面的两层通常用来放置纺纱机,因为这些机器非常重而且震动很厉害。

第三层和第四层放置梳棉机、抽纱机、棉条机;第五层用来做卷纱、叠纱和拧纱以及其他成品上进行的工序;第六层通常是顶层,是用来放置弹絮机、开包机以及采棉机,这些机器在一家大型棉纺厂当中都有很多台。

扬州南部郊区,砖砌的大厦,有十几层楼高,商人们合力修建的大厦,这吸引了外地商行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扬州的名气,促成了更多的订单。

一个工厂能把周边的劳动力吸收光。

最新开办的一家大工厂,不光有七层楼高,还有超过十五万个纱锭,由两台汽缸直径二十四寸的蒸汽机来驱动,还装备了一套升降系统在不同楼层之间运输人员和货物。

在京城学习和听过再多的知识,朱瞻基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当下的力量。

经常听到民间商行四个字,通过在扬州的走访,朱瞻基有了更深的认知,难怪父亲越来越重视民间商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从应天府到浙江。

嘉兴、杭州、绍兴.

兴起的毛纺业,最终也和棉纺业一样,各地的城镇开始出现类似的大工厂,城镇规模像扬州一样迅速扩张。有些镇子附近的人口几乎全部从事毛纺业。

丝绸业、棉纺业、毛纺业等等,被浙江行省占据了高达七成的份额,无数的商人在这里购买货物,而无数的原料运输到此地。

高丽的黄麻等原料产品,一批船一批船的运输到各个港口,北方的羊毛、西北的棉花成列运输到此,火车和轮船又把浙江的商品带回各地。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当地有大量的女工。

工厂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