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底气

几乎是话音刚落,张维贤急切的呼喝声便于暖阁响起:陛下,兹事体大,不可轻举妄动!"其目光中满是惊忧之色。

与隶属于御马监提督的腾骧四卫所不同,驻扎在西山脚下的京师大营在"土木堡之变"过后,便成为了京师勋贵中饱私囊的"自留地",军权也被移交兵部。

为了间接"削弱"皇权,朝中的衮衮诸公们不断克扣京营军饷,而心有灵犀的勋贵们也是利用职务之便,上下其手,贪墨军饷。

换句话说,天子倘若想要掌握京师大营,除却要应付那些视财如命的勋贵之外,还要对付朝中的大臣。

莫说眼前的天子继位不足月余,于朝中毫无根基,就算是昔日那位御极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又能如何?

如今大明本就风雨飘摇,辽东建奴虎视眈眈,若是中枢在"自乱阵脚",只怕大明危矣!

"国公多心了,朕只是有感而发。"迎着张维贤充斥着惊忧之色的眸子,案牍后的朱由校缓缓点头。

随即,朱由校便随手从桌案上抽出一封奏本,故作随意的说道:"父皇生前,曾下旨令各地边镇抽调精锐驰援辽镇,不知国公还记得吗?"

因为泰昌皇帝登基不久,便"夜御八女",导致一病不起,故而其真正"乾纲独断",处理朝政的时日并没有几天。

就是在这有限的几天中,泰昌皇帝遵从万历皇帝遗诏,废黜令民间百姓叫苦不迭的"辽饷",并开内帑,犒赏九边将士,为其补齐历年所拖欠的军饷。

除此之外,泰昌皇帝还专门下旨,督促各地精锐赶赴辽镇,抗击建奴。

"老臣记得.."见朱由校无故提起此事,英国公张维贤先是一愣,随即便默默点头。

依着他对朱由校的了解,这位行事作风远比其年龄要成熟许多的年轻天子,绝不会"无的放矢"。

"既然如此,国公应当知晓此次自请出关,驰援辽镇的精锐都有哪些了..."舔了舔嘴唇,朱由校眉眼间突然涌现出一抹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