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辽镇建奴不过虚张声势,但塞外蒙古却是狼子野心,切不可掉以轻心。"话音刚落,内阁首辅方从哲便是率先起身,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其铿锵有力的声音于暖阁内悠悠回荡。
大明立国两百余年,蒙古鞑子对于中枢的威胁始终存在,方从哲作为内阁首辅,自是不敢小觑。
至于一向对朝廷恭谨的"内喀尔喀部"为何突然虎视眈眈,首辅方从哲虽是心存疑惑,但也没有多想。
闻言,案牍后的朱由校默默颔首,并没有表露态度。
迄今为止,除却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以及走马上任的宣大总督崔景荣之外,即便是由朱由校亲自提拔的兵部尚书王在晋,也不清楚昔日宣府巡抚及兵备道共同署名的奏本中存在着何等猫腻。
"兵部的意思呢?"少许的沉默过后,朱由校转而扭头看向兵部尚书王在晋,目光中隐隐掺杂着些许忧虑。
地方边镇的反弹力度出乎他的预料,但却也坚定了朱由校"快刀斩乱麻"的决心。
眼下辽镇建奴还算"安稳",西南腹地的土司们虽是拥兵自重,但碍于朝廷多年的继位,倒也无人敢轻举妄动。
此等局面下,已然是他解决地方边镇的最佳时机。
"启禀陛下,"在暖阁内诸多朝臣的注视下,表情凝重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缓缓起身:"宣大乃京师门户,扼守塞外咽喉,决计不容有失。"
如今辽镇建奴已成气候,倘若塞外蒙古趁虚而入,对于风雨飘摇的大明而言,将是滔天祸事。
涉及九边重镇,即便沉稳如王在晋,也难免有些迟疑。
听得此话,朱由校面无表情的脸上涌现了一抹转身即逝的赞许,但心中随即便涌现了些许无力感。
大同及宣府积弊多年,军中将校沆瀣一气,其中宣府镇的文武官员们怕是早被张家口堡的富绅豪商们用银子喂透了,倘若朝廷真的"大动干戈",只要来自地方边镇的"反弹"便会愈发强烈。
如若想要扭转此等局面,必须当以雷霆手段解决。
"陛下,老臣有话说。"就在朱由校低头陷入沉思之际,一道略有些沙哑的呼喝声将其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