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王恭厂(下)

"毕先生的大名,朕可是久仰了.."

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不断翻涌的内心,身着长袍的朱由校略有些激动的朝着眼前精瘦干练的毕懋康点头道。

听得此话,一身工匠打扮的毕懋康赶忙躬身行礼:"臣惶恐.."但神色间却隐隐有些不太自然。

他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与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广宁巡抚薛国用等人同科,但仕途经历却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看不惯朝中的"乌烟瘴气"兼之不喜阿谀奉承,他虽是政绩卓越,却始终不得重用。

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将精力逐渐倾斜于钻研"火器",为此曾引来不少御史言官的非议。

毕竟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他的这种行为着实有些"离经叛道",压根不符合为官之道。

正因如此,他方才与酷爱西学,甚至公然"皈依"天主教的徐光启相交莫逆。

"毕先生,对我大明现有之火器,有何见解?"欣喜若狂的朱由校并没有察觉到毕懋康眼眸中转身即逝的落寞,而是兴冲冲的追问道。

术业有专攻。

眼前这其貌不扬的"工匠"在原本历史上,面临着"众叛亲离",诸多不利的因素下,尚且能够克服困难,完成改进"燧发枪"的壮举。

这一世,有了他的支持,毕懋康的成就,必然能够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回禀陛下,"听闻天子提及正事,心中思绪万千的毕懋康便是微微眯起了眼睛,稍作思考之后,便在朱由校期待的眼神中正色道:"如今我大明匠人制度腐朽,工匠积极性有限,兼之朝野贪腐成风,军器质量参差不齐,故而我大明将士并不热衷火器火铳,反倒是有些避之不及..."

毕懋康曾任广西按察使,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等职,对于当地边军的情况多有了解,甚至还曾不止一次的亲眼瞧见过军中火铳火炮炸膛的情况。

起初的时候,他也曾怀疑这些火炮质量如此参差不齐,是工匠们出了问题,毕竟大明工匠也秉持着"父死子继"的制度。

代代传承之下,或许冶炼中的些许步骤出现了差错,也在情理之中。

但当毕懋康亲自将精力投注于钻研火器的时候,却是有些意外的发现,大明的工匠们或许技艺还停留在百余年前的水平,始终未有进步,但还不至于所营造出来的火器达到令军中士卒避之不及的程度。

真正的问题,来自于火炮的"源头",原因与市井中近些年脍炙人口的那句调侃:"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大致相同。

在各级官员的层层剥削下,真正被用于研制火炮的银两少之又少,而工匠们制造的火炮数量又有明确数额。

故此,为了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务,这些毫无积极性可言的工匠们便选择了粗制滥造,不断削减成本,导致军中火器的质量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