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要不我让仙味楼送点吃的来?”见许牧对街边小吃提不起兴趣,王昭轻声提议道。
许牧的目光仍旧停留在白马寺的南方,挥手说:“走,我们悄悄跟上去瞧瞧。”
哪怕已经给了他们那么多干粮,许牧心里还是好奇,想知道他们究竟住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不满十岁的孩子在白马寺前乞讨度日。更让人不解的是,得到了食物,他们竟舍不得吃,反而像宝贝似的揣在怀里带回去。
......
当他们真正踏入白马寺南侧时,眼前的景象让许牧怔在原地——一片破败不堪的棚户区,一时间,他无言以对。特别是随着那些乞儿的归来,孩子们欢呼着“大人”奔向各自的“家”,这让他更加震撼。
说那是家,倒不如说是用最简陋的木料搭成的,既漏风又透雨的临时栖身之所,连像样的茅草顶都称不上。然而,从这些“家”中传出的,竟是阵阵欢笑。原来,这些外出乞讨的孩子们,家里多半有病重不起的父母,年幼的肩膀早早扛起了养家的重担。外出乞讨,成了他们唯一能做的事儿。这些难民见到衣着整洁的许牧走进来,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
眼神复杂,有惊恐,有畏惧,有自惭,也有期盼……
许牧绕着棚户区走了一圈,估算这里大约聚居了一千多人,全是因为天灾人祸自发聚在一起。洛阳的官府对此也是半睁半闭,没有强行驱逐。灾难之后,往往伴随着疫病肆虐,尤其是在冬春交替之时,这里的难民大都疾病缠身。
在这样的地方,一旦生病,结果往往是唯一的。
这是一个连穷苦百姓和流浪者都不敢轻易生病的时代。
“老杨啊,这样的世道,可真是你所期望的吗?”
许牧心中长叹,不禁想起了远在万民城的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