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现在进行客场战略决战,似乎还为时过早。战略决战,比拼的不仅是军力,谋略,是政治、人心、经济的全方位较量。是国家、军队命运的一场对赌。变数过大,且没有挽回的空间。
如果真要在当下的力量对比下进行战略决战,才是正中曹彰下怀。
诸葛亮道明顾虑,又与赵云议论多时,盘算了各种情况后,还是否定了这个计划。如今季汉蒸蒸日上,没有冒如此风险的必要。
期间独孤彻一直在地图上写写画画,一言不发。诸葛亮见状心道:这家伙历来鬼精鬼精的,都蔫了这么久了,估计也难憋出啥坏水了。不过如今的情况,恐怕任张良再世,子牙复生,也难以破解。遂抱着尝试的态度问道:“博研素善奇谋,今可有计否?”
独孤彻还在愣神,没注意到二人的对话已经结束,又在诸葛亮叫了几次后,才后知后觉的“啊”了一声。
“禀丞相、赵老将军,是战是守,是去是留,在下暂不敢妄言。且容深思熟虑一番,方敢答复。”独孤彻言毕,即拱手告辞,也没意识到失态之举,自回右将军府中思考破局之法去了。
诸葛亮与赵云对视一眼,均流露诧异之意。二人所惊的倒不是独孤彻的举动,而是其并未否定破局的可能性。且以独孤彻的行事风格,此刻八成已有一个不成熟的计划了。
莫非,这家伙还真有办法?
……
回到府上的独孤彻继续其面壁之旅。其余闲杂人等,包括星彩、银屏,都自觉的压低声音,以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这个状态的独孤彻,没人敢触其霉头。
既然内线作战不存在可能解,那只能从外线找方法:即还是得攻敌之所必救。
计划制定有两个原则:人力物力消耗在可控范围内,不能掉入曹彰的节奏;对曹魏集团造成足够的威胁,能调动中原一部或数部人马回援。
该怎么达成这个苛刻的条件呢?
阳谋,真的无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