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小兄弟,咱这大军都过去了,怎么物资还在后面?”
“咱也不知道,侯爷就这么安排的,累死咱了,你说人怎么能跑过马呢?有吃的没,赶紧来一口。”
县丞赶紧安排人把干粮和水拿了过来,小兄弟胡乱塞了两口又开始嚷嚷:“抓紧装车啊,一定要绑牢了,路上掉落了,咱可没时间去捡。”
朝堂上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巴,唯有皇帝似笑非笑的看着手中的邸报,大军三日抵达卫城,老将冯坤上奏请罪,作为一个前锋,甚至还没出发便和主将碰到了一起,这是何等的失职。
“李将军,军部有什么想说的?”
李珲整理了下朝服,朝皇帝行了一礼道:“陛下,军部仔细研判了此次白侯的行军方略,发现若是补给若是能跟上,还可再提前半日到达,因此经过军部现场考察,只需在长城上每隔两百里设置一个补给站便可解决。日后大军出征,再也不会有后顾之忧。”
“李爱卿有何想法?”皇帝又转头问工部。
李大亮也同样理了理朝服道:“工部计划派人至各州府实地考察,研判各州府至京都新建弛道所需费用。”
“你工部有多少人?全部派出去又能跑多少?”
李大亮从怀里掏出一本奏折,双手递给太监才说到:“陛下,工部现有人员六十有三,有三成人员在北燕与卫城,其余分布在各州府参与当地的建设,所以工部现在已经无人可用,但微臣听说槐安城今年有一批学子即将肄业,所以微臣已经派人前往招揽,据臣私下考量,已经对一部分人做了评估,请陛下御览。”
李将军不着痕迹的四处看了看,吏部公孙尚书的一张脸是看不得了,独孤这个老狐狸的脸色也不好看,工部这招太狠了,淮安书院现在属于皇家书院,里面出来的学子理应由陛下委派吏部统一规划,但现在却被人一锅端了。
皇帝快速的把太监呈上去的奏折翻了一遍,然后又交给了太监。
“工部真正需要的是些能工巧匠,这些学子们似乎并不符合要求吧!”
“呵呵呵,陛下,微臣已经考察过了,学子们在学院中学的与微臣所需确实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可塑性很强,而且头脑灵活,善于机变,只需稍加培养,相信不用一年,这些人一定会成为得力干将。”李大亮微笑着说道。
“胡闹,李尚书这岂不是大材小用,书院的弟子怎么可以如此使用,吏部目前正在各地兴修县学,正是需要人才之时,怎么能允许你如此浪费?”公孙尚书闻言立即出来反对。
其他朝臣也熙熙攘攘的小声讨伐李大亮,如今大周高速发展下,哪部不急缺人用,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新鲜血液,又岂能让人连锅一起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孙大人,县学的先生还不好找?您需要多少,工部自愿帮您去了请。”
“您工部请的先生吏部可不敢用,万一学子们肄业之后除了修桥铺路什么都不会,在下到哪里找那么多路桥供他们去修?”
李大亮闻言立刻就怒了,这话还要从工部的一名参事说起,陛下南巡时经过工部新建的跨江大桥,工部的一个参事被皇帝当面夸奖,当问需要什么奖赏时,参事说为了陛下能经常见到这么雄伟的桥梁,希望陛下批准其在宫内修建一座大桥,把陛下的寝宫与立政殿连接起来。
这件事情被人嘲笑了很长时间,李大亮很怀疑公孙这次还是在影射他。
“公孙大人,只会修桥铺路有何不好,总好过只会之乎者也噫兮啊呀的书呆子要好吧!”
“怎么?李大人的意思是说我等读书人只会读书,枉费了陛下的一番厚爱?”
“呵呵呵,不敢,公孙大人千万别对号入座,以免占了别人的名额!”李大亮丝毫不惯着他,都是当朝尚书、肱股之臣,最在意的就是脸面。
“别人是指谁?李尚书不妨指出来,我吏部一定前往考评!”
“公孙大人,您这就为难在老夫了,您也知道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