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图个圆满

看完后,白渝澜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形貌,才写下、祖父、父亲两代人的名字,至于曾祖父画的是个打了圈是斜杠,这代表他爹是战乱时期的灾民。

然后白渝澜就开始埋头苦写,这是不能直接在考卷上作答的,否则你错了一个字或者是想修改一下,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第一次作答要在自己带的纸上作答,然后检查无误,再把自己的答案精简一下或者更换个更贴切的用词。

仔细检查默读三遍,确认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没有犯皇家的名讳,再用馆阁体一笔一划的抄到考卷上。

待考卷的笔墨干透后,用另一块干净的布包好,放在考蓝里,再用刚刚擦桌子的布盖着考蓝,防止考卷染上污垢。

这不是白渝澜太谨慎,而是读书人里面真的有小人。以前有个举人考会试的时候,因为自己不会做,就趁出恭的时候把墨水甩其他人的考卷上。

后来一阵喧哗和争执,那一排的举人都被取消了那一次的科考。那个坏心思的举人也被剥夺了功名,以扰乱科举制度给斩首示众了。

白渝澜觉得那个人肯定是压力太大神经异常了,不然怎么敢这样做,但凡是学子都知道科考期内闹事的后果很严重。

第一天晚饭前,白渝澜做了三道四书题,打算晚上点着蜡烛再做一道经义题。主要是怕到时候时间不够,早些做完心里踏实。

第二天把剩下的三道经义题都做了,白渝澜就没有急着写那首诗了,给脑袋放放假,好好睡一觉,明天再写。

第三天一醒,趁着脑子清明,白渝澜把这首诗赋题做了。

五言八韵诗,是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比如现代小学学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虽然说一场是三天,其实第三天的午时就要交卷了,过了午时不交卷的话,会有人敲钟提醒,每刻钟敲一次,三次后会有人直接收卷子。

交完卷子第一场就算是考完了,考生可以在考院里走走,活动活动,但是仅限于自己的字号范围内。

第二天一早就会发卷子,发完卷子再发饭食,饭食不是什么三菜一汤,只是一张饼一碗水。

一般没人会把水喝完怕经常去出恭,所以宁愿渴一点也不会一顿豪饮。

第二场考试。是律法两道和诗赋两道,算学一道。题是少了,难度高了。

关于算学,白渝澜当时学的时候头昏脑涨,因为他总是不自觉地用加减乘除来算,因为这样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