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灵丘府君日很忙

并汉 做梦中 3749 字 21天前

也还算可以。

只是这纸还有些少,要七八万石纸呢。

按这样子不得送十年呀?!

不过考虑前期筹建阶段,少也很正常!

这一趟下来,光送黄金就要十部独轮车。

而送纸的就要二千部独轮车。

这就是嘉牙亭农庄的好处。

那里就是一个转车点。

主要是灵丘山路多,不适合大车走。

相反独轮车更方便。

运输队送到常山关,再由嘉牙亭农庄安排独轮车接力运输就行了。

再说灵丘物流队也要有活干才行。

这车运一里一石一钱,从常山关到诏阁城百里,就可以赚百钱。

这运纸就一趟就要花八十万钱。

这还不算别的,比如部件、粮食、盐、布匹、皮革、石炭、树木、砖瓦、水泥、瓷器等货品。

光运诏阁城到常山关这条线路,灵丘五氏合办的物流队就不会亏钱。

灵丘五氏反而还要高兴。

幸亏有加入。

不然这么多钱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敬安兄,通知他们,纸张半年一送吧,免得耽误太平经项目。”

“我这有份名单,让他们多留意。”

董先说的就是四方商团十三部商队的招揽人才任务了。

小主,

这趟他们安排运送钱粮和纸的负责人,就是他们推荐的人。

董先作为少主,自然是要招待远方来的人。

同时也要互相认识一下。

最为重要的是他要挑出冰鉴之眼显示为蓝色的人。

其余的自有董固他们去处理。

完了董建会安排好酒好菜招待大家。

这次来的人有六百多人。

相当于抽四分之一签长约的人来送货。

到灵丘总部服务还是回地方服务。

出发之前就已经明确了。

总之就一句话:

自愿接受少主的挑选!

但灵丘太小,经过考核,只有三百多人留了下来。

被留下来的人,董固会根据他们的个人简历,确定每个人的志向、兴趣。

然后充实到百工堂、各私矿、各农庄、先锋部曲、各商团各商队。

另外这趟还带了二十几位孤儿,有男有女,资质还不错,要送到鹿角孤儿福利院。

给乐呵呵充实宣传娱乐队伍。

另一半没被留下的人,将回来的地方继续履行约定。

董先告诉他们:

“地方也需要人才。”

“今天不管是留下来,还是回地方。”

“都是为了建设我们的家园。”

今年要跟随商团商队回去的还有二支队伍。

一支是厨师队伍,有男有女,共十七人。

将被安排到各商团商队大的经营场所炒菜。

连同他们出发的还有一整套的厨房工具。

这些都是益的心血,经过半年的指导,他们已经初步学会几十道拿手菜了。

另一支是乐呵呵的娱乐团队。

人不多,只有十人。

他们是去巡回演出的。

有说唱,有说书,有小品,有相声,有杂技。

但最重要的是有改编夹带的内容。

比如出塞救叔,百工新篇,董先献犁,李医匠抗疫等等。

董先相信,从古至今,美食与娱乐是相通的。

人的愿望总是朴素的。

吃着美食,看着戏,笑一笑,乐呵乐呵。

心情会好一些。

顺便把舆论宣传给做了!

另外就是董先给的人才名单了,有上百人之多。

这是董先按记忆,经过筛选而抄写下来的。

商团和商队管理每人一张。

比如河东关二哥,常山赵子龙,东莱太史慈,钜鹿田丰,沮授,安平颜良,文丑,河间张合,颍川徐福、郭嘉、荀家叔侄,琅琊诸葛,江夏黄忠,张仲景,南阳魏延,襄阳庞统,黄承彦,九江鲁肃,周泰,雁门张辽,九原吕布,高顺,陈留典韦,谯县许褚,华佗,右北平田畴,巴郡甘宁,河东徐晃,吴郡陆议,司隶马钧,张既、梁习等等都在名单之上。

但因为没有出生年月和详细地址。

所以只能让他们随缘偶遇了。

主要是留个印象。

万一有走过路过,就不要错过。

当然了,只是去交好,不是强买强卖。

这个时代是君择臣,也是臣择君。

干得不高兴,就连公务员也有人不想干。

放下印绶就跑了。

这样的人多了去了。

能帮忙就帮忙,节假日问候,家中有长辈老人,能照顾就照顾!

就这些生活小事。

如果对方还小,有什么心愿,能帮忙实现,就帮忙实现。

这些就是董先的要求。

莫逊赵峰祈干束显他们也不敢问。

你怎么知道有这些人的。

有些人还没出生呢。

那董先总不能说,这要感谢陈寿老爷子吧。

还是感谢罗贯中老爷子。

安排好商队的事。

又到了府君日必有的人才招聘活动了。

今年不一样,除了张贴招聘启事之外。

驿道旁,在门头农庄与南北水路农庄连接处。

新筑了一座石台。

石台三层,高五丈,周数十丈,台上立铭。

铭文廿字,描金漆,字如斗大,眩其奢华。

这就是董先让石大匠花了半年时间完成的。

就为了今天使用。

董武为支持庶侄,调来亭卒,协助维持秩序。

而乐呵呵和修音更是亲自上阵。

带着一帮娱乐训练生。

买力展示。

吸引往来黔首的目光。

一时间,驿道为之阻塞。

人群中,有两位沧桑中年男子,正交头接耳。

“阿育,这就是灵丘吗?”

“是呀,人多了!之前编户只有七百多,邑民不到八千人。如今怕是超万人了吧?!”

“嗯,我看不止,一路过来,口音各异。这石台颇为壮观,不知何意?”

“看鼓吹舞绾和台上铭文所示,应是为招募人才而建。不妨问问土着。”

说完夏育拉住一位农庄佃农,问:

“这个石台是何人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