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卞氏,因才貌过人,被二十五岁无业的曹操看中。
就此成为乡宦之妾。
比起曹操,张修和董先就没那么高兴了。
秋七月,使匈奴中郎将张修有罪,下狱死。
而董先呢!
爷爷背地里让父亲董建催促快去卢奴上学。
八月暑退,命幼童入小学。
看来上学这事无法再推拖了。
董先在父亲董建、母亲莫瑶的陪同下,后面跟着成、武、益、枝四人。
另有黄龙带着乐进、王猛、白波、郭泰,组成一个简单的护卫小组。
一行十二人,推着三部独轮车。
跟随天上大雁,一起往南。
这次上郡学,董先也是准备充分。
有自己做的笔记本,有鹅毛笔。
另外还有一些绘图用的尺规工具。
此外,束修也是必须要准备的。
董建特别跟农庄买了几条肉干。
用麻绳绑好,放在竹箧内。
当然了原来邑庠师长现在县校夫子燕文的推荐信、董先的身籍名数路传过所和县里开具的名刺也是不可少的。
这是就学的依据。
“阿虎,让你快点,偏不听,现在快迟到了!”
“没事,阿翁,去不去都一样!”
“阿虎,不要说这种混话!这能一样吗?”
“怎么不一样了?”
“上了郡学,认了师长,就成为儒学子弟,等你学本经文,就可以任为吏员佐史了。”
“到时连王父都要为你高兴的!”
这就是现实,认个好老师,成为门生,最好是在室弟子,跟着学经。
几年后,到哪都吃香。
当然了,弟子可以选择老师,老师也在选择弟子。
重视的就会亲自教。
不重视的就会让弟子教,甚至是弟子的弟子教。
而弟子可以不止一个老师。
像公孙瓒那样,入了卢植门下,没学到东西,又改拜刘宽为师。
而卢植本身也是陈球的弟子,后来又拜大儒马融为师。
成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
而郑玄也是一样,从小就是学霸,八九岁时就精通算术。
早年入太学,后随京兆第五元先学公羊春秋。
又和东郡张恭祖学左氏春秋。
再以关东没有人能教他为由西进关中。
因为卢植的关系,拜师扶风马融。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都没见过老师的脸。
平常都是由师兄来教。
有一天,马融与弟子在算有关天文的问题,遇到难题无法解决。
有人说郑玄算术好,于是就召他去。
郑玄完美地解决了,这使马融与弟子们都惊叹不已。
自此以后,马融就十分看重郑玄。
而郑玄也很努力,当学成回家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马融对弟子说: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意思是:
他的古文经学,会随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董先倒没想着成为像卢植或郑玄那样的人。
他只想混张文凭。
一行十二个人,经过七天的赶路。
终于又来到卢奴郡学。
有献光和犁在先,又有抗疫在后。
然后所有手续文件齐全。
董先顺利地办完入学手续。
郡学位于卢奴县城西北的深潭边。
风景优美,空气清新。
漆木大门悬着梨木牌匾,上书中山郡学四字。
门前左侧建有单阙,青砖为基。
总之学术氛围浓厚。
董先可以食宿在郡学里。
但随从奴婢就不行了。
最终在郡学边租了个小院。
武、枝、益和黄龙留下陪读。
其余人只能随董建夫妇返回灵丘。
董先送完父母。
回到郡学。
一位头戴进贤冠,身着青布袍的高瘦老者迎了上来。
他便是董先的郡学师傅。
原本太学文学师程顺,程元呆。
熹平五年十二月,因为太学人满为患。
所以刘宏下诏,把六十岁以上的百余人分配出去。
有的成为郎中、有的成为太子舍人,有的成为地方王国的郎中、还有的成为郡国文学吏。
而这程顺原本也是在太学协助校正五经经文的老师。
但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又辩论不过五官中郎将堂溪典。
一气之下,自己申请外调。
这才成为中山郡学的文学吏。
从太学调来的,臧旻自然不能轻视。
也正因为如此,才特意指派给董先当老师。
程顺开口问道:
“外面说你生而知之,有仙授之能?”
这不是该我开口问候,然后老师才回答吗?
怎么师生之礼都不要了呢?
董先有些纳闷。
但也不敢造次,这是人家的地头。
他双手奉上干肉。
“小子先,拜见师长!”
说完按师礼要求向程顺行礼。
程顺见了,这才回过神来,口中嘟囔了一句。
“嗯,还算知礼!”
一脸不屑,用鼻子看了一眼。
董先现在长大了一些,已有六尺高。
但在这八尺高的程顺面前,还是矮了。
这身高本来就差了四十六厘米,再加前高七寸的进贤冠。
更显得董先微不足道了。
随后略微提高音量说:
“随我来吧!”
董先提着竹箧,小心翼翼地跟着程顺,拐了五六个小院,终于来到属于程顺的小院中。
小院中,有一个亭子。
该不会这就是学堂吧?
董先腹诽。
只见这个大亭子,三面用布帷围着。
只留一面进出。
可能是天气热,在外教学吧。
学堂内只有小猫两只。
或者说程顺教的人只有这两人而已。
今天加上自己,一共三人。
亭子内早已铺好草席书案。
程顺径直落座。
面前两列三席。
“坐阿广后面!”
那位被称做阿广的同学,看了董先一眼。
董先快速上前。
找到自己的草席,跽坐聆听。
“阿广、阿豫,他是新来的同学,姓董名先!你们互相认识一下。”
两位学生听到师长指示,连忙站起身来,向董先行礼。
这董先才刚坐下,又连忙站起回礼。
“我姓祝名广!年十三。”
“我姓甄名豫!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