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不可能事必躬亲

并汉 做梦中 4622 字 20天前

在四海船队管理成员的努力下。

现在每个港口占地万亩。

他们按董先给予的淋卤板晒法制作海盐。

已初具成效。

过去二年,各港口按图纸打造十二艘尖底二千料船及平底百料渔船六十艘。

二千料船,船长二十七丈,阔六丈。

四桅六帆,五层二十八舱,锚重十石。

甲板设舯楼,舷墙,艉楼,艏楼。

并配四具三弓床弩,六具回回炮。

及弩矢、石脂水、火石燃烧弹若干。

每船配两个排,一个排负责驾驶,一个排负责作战。

扣除船自重和人员武器外。

一趟可运货一万石或载三千人。

主要做为护渔运输之用。

百料渔船,则按董先教的敲罟捕鱼法进行作业。

捕上来的鱼,一部分直接换成粮食,一部分用海盐腌制。

还有一部分则用树枝熏制成鱼干送灵丘配给先锋部曲。

董先得到董固邮书后,直接让他通知四海船队进行整编。

将四海船队整合成鲸蛟营。

由管承任鲸蛟营营长,虞翻任营教员。

周祝任营军师,胡里、曾帜任副营长。

另外,让郭祖负责海盐项目,薛州负责捕渔项目,唐询负责维护、打造船只。

同样鲸蛟营编制也是三千人。

具体编制为二千料船两个排,渔船一个班,晒盐一个班,造船一个排。

其余为管理、保障、技术、会计等岗位。

鲸蛟营成营后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水路、海路,抓紧协助转移、运送物资。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董先麾下的先锋部曲。

包括边郡五营,灵丘四营,太行三营,外郡两营以及新成立的鲸蛟营。

已经增至十五个营,达到四万五千人。

而灵丘董建私矿奴婢、百工堂、佃户、孤儿,桃山书院,门客、徙附、雇佣人员,这些也有近一万人。

外郡各方州郡县商团、商队、物流队、港口码头盐场,包含各重点矿、各重点项目,已签长约一万多人。

雇佣短约近一万五千人。

整个董先集团,达到近八万人的规模。

除了短约那一万五千人外。

其他六万五千人都可享受每人每年五石的粮食配给。

算下来,一年就要消耗三十三万石口粮和近七亿薪资。

虽然这些已经算入成本,被扣除,不涉及盈利部分的分成。

也不占仓储空间。

但如果乱世一起,到时没了收入。

这些费用、消耗就要从董先的口袋中掏了。

他的压力可不小。

同样作为大管家的董固和会计总监的马财两人,压力也不小。

好在从这几年府君日上报的数据来看,总体还算不错。

不要说灵丘本部的仓库储备了。

那是董先最为关注的事项。

就说各地商团商队这些年的储备。

合计也有十几亿现金和一千多万石粮食储备。

这还要感谢光和四年买卖马驴大赚的那笔钱。

虽然为各郡兴建避难土楼坞堡和港口花了四十多亿。

但这些年每年也有二亿多的进账。

看着多,其实平摊下来也不多。

要知道董先可有一千二百个综合经营场所。

平均下来每个场所也才一百多万钱和一万石粮食而已。

这叫有什么样的上司,就有什么样的下属。

董先热衷于储备钱财粮草等物资。

下属又怎么敢不储备呢?

按董先的话,叫现金流。

就好比,董先仓库中那一百四十万金一直不让动一样。

还差半年,这光和六年就过去了。

再过几个月,天下就有可能大乱。

到时位于城外驿道亭舍边的综合经营场所肯定难以保全。

而转移也需要时间。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转移人、财、粮、盐、药等防守所需物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反正大规模的黄巾起义也只持续一年。

最多到时躲它一年。

熬过那阵子后,工作再慢慢开展即可。

不是有句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对于董先来说也是一样的。

没办法跟朝廷、太平道硬扛。

那就只能明哲保身。

打不起,躲得起。

这就是董先的策略。

别看现在每个避难坞堡只有十五名部曲。

到时便可扩张成一个连的兵力。

不用担心没人。

等各地签约的人员及亲属迁入坞堡之后。

每个避难坞堡便可入住上千人。

对于外厚六步、高八丈,内有水井、仓库、人手,位处偏远郊外、易守难攻的避难土楼坞堡来说。

有数百人推长梯,扔燃烧弹,射弓箭也就够了。

到时还有三弓床弩和回回炮协助防守。

另外,每郡的三座土楼还互为犄角,可以互相提供支援。

想想若是有一天,敌人来攻打。

本来土楼所占的地理位置就易守难攻。

敌人有兵力,但也摆不开。

主攻方向又遇上硬茬,左右两翼还可能会被骚扰攻击。

这对任何敌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吧!

董固来信还提起一件事。

田丰对灵丘现有管理方式似乎有意见。

尤其是董建在赵嗣泄露洗洁膏配方一事的处理上。

灵丘董氏家主董畯,被县长张光和赵氏家主赵重逼迫,转而游说董建。

而董建顾及家族颜面,并未严惩私奴。

一来未没收赵嗣所得,二来还让赵嗣恢复民籍,让其从容撤离灵丘。

田丰提出质疑,有错者,出卖主家利益,还能被善待,不用付出代价。

这是在挖自己的墙角,是在损毁董先创下的根基。

甚至在鼓励董先麾下的人,都可以以此谋得私利。

他的直言令董建感到尴尬。

因此两人相处得并不融洽。

但顾及董先,两人并未翻脸。

只是田丰成日流连灵丘各角落。

而董建也不给田丰安排具体事务。

这事董先也很头痛。

家族企业,向来有此通病。

两方都没错。

只是田丰刚烈直言,而董建父慈子孝。

不过田丰说的,对奸细叛徒的惩处,的确要提上日程。

现在董先体量已经不小。

虽然能承受一个赵嗣带来的损失。

但决不能鼓励这种情况继续发生。

负责这方面的人选。

现在就有一个。

田丰并不以董建是董先的父亲就不敢言。

跟董固左右逢源的商人风格不一样。

侍御史经历,在田丰身上打上陈耽刚烈直言的痕迹。

这种得罪人的事,让田丰来做最好。

自己身为主家,自然要跳出三界外。

自己就一个人,不可能事必躬亲。

不然就是另一个诸葛孔明了。

于是董先决定跟父亲董建好好谈谈。

他以捕鸟和捕鱼的网为例。

告诉父亲,只有一个眼的网是抓不到鸟和鱼的。

所以有用的人才要越多越好。

但没用的人就像网眼破了个洞,看到了就要抓紧修补或剔除。

如今有赵嗣前车之鉴。

田丰所言不无道理。

董先让父亲董建礼遇田丰。

让田丰就任家督。

专门负责如何监督检查下属,预防处置类似赵嗣这种事情。

董建向来奉儿子的话为圭臬。

他从善如流。

立刻拿着董先的邮书向田丰赔礼道歉。

并诚挚地请田丰协助。

田丰看到董先写给父亲的信,又看到董建礼贤下士的态度。

于是对董先更为满意。

为了自己,劝说父亲。

通情达理,心胸开阔。

能纳谏言,用长避短。

遇事果决,未雨绸缪。

前有珠算,后有四战。

再加上之前救举主,成全了自己的义。

十八相送,力荐北上,以子侄礼遇自己。

这样的人,或许才是自己的归宿。

于是田丰开始研究如何预防避免,及发现后如何处置叛徒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