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怎么能脸皮厚呢

并汉 做梦中 4373 字 20天前

也因此程普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与孙坚一起奋战在南阳。

黄巾想要西入广昌。

被五阮关尉程普所截。

程普一边坚守,一边向广昌县长求援。

这让黄巾始料不及。

于是开始攻打五阮。

董先得到广昌长的快马警邮。

立刻派出早已驻守刁源泉,随时准备协防广昌和五阮的丙寅营前出增援。

就在破关最后一刻,吕范、凌操率丙寅营赶到。

雄关之所以为雄关。

就在于地理位置险要。

易守难攻。

随着近二千兵力的增援。

不仅在关键时刻救了程普的命,而且还保住五阮关不失。

成功阻止幽州黄巾西进。

幽州黄巾见事不可为。

于是转而南下,入侵中山。

程普感谢之余,提及自己与韩当素有通信。

韩当所在的居庸关应该也受到攻击。

根据程普提供的信息。

董先立刻让人快马北上,安排上谷营郭泰和李通南下增援韩当。

刚好碰上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带着乌桓营,正在组织准备南下。

于是三方配合击败了幽州黄巾在居庸关下的攻势。

并入关剿杀黄巾叛贼。

丙寅营、上谷营在完成增援任务后便回撤。

这种不争功的行为,让程普和韩当很感激。

因为扩编,现在先锋部曲的人手都是骨干。

所以董先下的命令是打完就撤,见好就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阮关外的黄巾南下。

这给中山郡守臧旻很大压力。

他兵力不足,只能下令各城坚守。

当时冀州仅在魏郡、赵国、常山、中山就有坞候六百一十六所。

所以臧旻想借此行坚壁清野之策。

让黄巾无法得到补给。

从而达到削弱黄巾的目的。

固守坞侯似乎也无不可。

何况黄巾很多人只是手拿长棍、农具的黔首。

并无攻城的能力。

但无极甄氏家主甄逸,却在黄巾叛军掠夺粮食中失去性命。

他虽让家人入城躲避。

但却坚持自己坐镇指挥。

可惜他不是董先。

没有主角光环。

坞候虽不如城墙,也不如董先的土楼坞堡。

但也像莫氏坞壁。

有石墙在外,有部曲在内。

要攻破,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伤亡。

只能说饿,是一种利器。

乞活,是一种动力。

从二月仓促起事。

数十万黄巾裹挟上百万黔首。

张角分配的粮食早已用完。

这一路上,他们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走到哪里,就寇掠那里。

就算按董先抠门的粮食供应标准。

每人一年五石,一天一斤半熬粥,再来点野味补充。

这一百多万人,连着两个月,也需要粮食上亿斤。

而黄巾所占城池还需要屯粮自守。

又怎么可能有多余的粮食到处发放呢?

所以他们只能就食于民。

可怜的甄逸,次子好不容易成了大将军府掾。

结果还没高兴多久。

便一命归西。

死前他才想起。

常山赵氏曾给他书信。

言及董先让人避难。

当时他还不当回事。

如今悔不当初。

若有重来机会。

一定让甄平与他好好相处!

事后董先从吕范转交的韩当、程普的感谢信中得知。

他们有意在战后弃官投奔董先。

以报援手救急之义。

董先自然高兴。

对不起了,孙坚老哥。

旗下爱将,本人就笑纳了。

于是董先回信。

若是战后他们继续任职五阮、居庸关尉。

那便为董先据守关卡,以方便通行。

若是战后他们被调职。

便辞官上桃山学习。

积蓄实力。

韩当、程普同意了。

宗员带着乌桓营继续南下,与刚被提为破虏校尉的邹靖会合。

这时军伍已增至数万。

这里面既有郡吏,还有刘备那样的游侠义从。

更有招募而来的乌桓铁骑。

一时间,幽州兵势如火。

尤其是刘备等人,更是凭借一身武艺崭露头角。

他们先清剿幽州黄巾。

然后南下与卢植会师。

能跟恩师会合,对刘备来说意义非同凡响。

自己当年可是不爱读书的。

卢植又痴迷于古文经推广。

所以刘备并不讨恩师喜欢。

而北上的卢植,也势如破竹。

他以北军五校为骨干,又征调各郡卒前往征剿,连战连胜。

近期更是在宗员的配合下,平定冀州各郡县,大败张角,斩杀捕获有一万余人。

张角无奈,只能退守老巢广宗。

依托城坚粮足,固守不出。

经过连场战事。

这卢植、宗员损失不小,人手不足。

于是只能构筑围墙,深挖沟堑,建造云梯,积蓄力量。

他们采取的是围三阙一之法,留下西门。

西门临清河,逃也逃不远。

也不利于张角摆列阵型。

实际上是给张角一个希望,让他们不至于拼死抵抗。

光和七年,六月。

新任南阳郡守秦颉,让游侠邓展假冒黄巾,混入数万人黄巾叛军中,击杀神上使唤张曼成。

于是南阳黄巾改奉赵弘为帅。

人数从数万增加到十余万人。

并牢牢占据宛城。

秦颉只能与荆州刺史徐璆、右中郎将朱俊合兵一处,共一万八千人,一起进攻赵弘。

但赵弘坚守宛城不出。

一时间,南路战事陷入胶着。

而北路卢植、宗员也一样,与张角对峙广宗城。

双方拉锯,互有胜负。

三路中只有皇甫嵩这一路稍加休整,势如破竹。

接连收复豫、兖两州大部分郡县。

这时南方交址再起波澜。

交址驻兵反叛,他们抓了交址刺史及合浦太守来达,首领自称“柱天将军”。

刘宏诏令三公府遴选能吏。

大家举荐贾琮为交址部刺史。

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县人。

被举过孝廉,两次升迁,担任县令,治下有政绩。

贾琮到达交址,调查造反的原因,当地民众诉说官府赋税沉重。

很多黔首被搜刮得家徒四壁。

但京师距离遥远,有冤无处申诉。

民不聊生,这才沦为盗贼。

于是贾琮发布公告,劝民各归本业,并招抚流民,减免徭役,诛杀当地首恶,精选良吏,代理县令、县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局面这才控制下来。

贾琮的事情告一段落。

褚燕也来信报告。

根据信中描述。

他凭一本印刷的太平经从西门混入。

然后见到张角。

转述董先之问。

张角听后,轻叹了一声。

随后亲笔绘下黄绢符旨。

并遣力士护送。

言及黄巾若败。

由力士持黄绢符旨,履行赌约,为董先收服天下太平道信徒。

还说希望董先的天下人之天下能够成真。

以天下人之醒悟,致天下太平能得以实现。

但随同褚燕回太行的黄巾力士十分固执。

执意待在太行山保护黄绢符旨,等待结果。

褚燕说他也无能为力。

那群黄巾力士实力强悍。

此外,阿三也带着赀虏三营回来了。

他们还带回近六十万金,还有许多珍珠、犀角、象牙、玳瑁等小件宝物。

相当于每人负重六十公斤,行走十余天。

他们按董先指示,只带贵重的物品。

所以大件的摆件、精美的青铜制品、笨重的铜五铢都没拿。